说起魏征这个人,他作为盛唐时期贤臣,是一个直言不讳的大臣。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作为自己的“镜子”,因为他可以从魏征的嘴里可以听到自己的缺点,在他的眼睛里看到真实的自己,没有弄虚作假,也没有阿谀奉承。
唐太宗为何将魏征比作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
在《旧唐书·魏徵传》里曾记录李世民说过的一句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发出这样的感叹,魏征就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缺陷与错误。而魏征死后,李世民少了一位直言不讳的贤臣,同时也算失去了一位真心朋友。
李世民是皇帝,所有大小事宜皆由他一人决定,这是天子的权力与威严。但是也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决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很多事情上,算不上是尽善尽美。正是有像魏征这样冒死进谏的贤臣的辅佐,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虽是天子,但也有儿女情长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十分相爱,就算天子有着三宫六院,从不缺女人,但付出真心实意的没几个,长孙皇后算是一个。在长孙皇后过世后,葬入昭陵。
李世民为了怀念她,在自己的皇宫中建起了层观,用来眺望妻子的陵墓。李世民难以平息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让大臣们也一同悼念。作为臣子,魏征也是一同悼念。有一次李世民问魏征:“你看见昭陵了吗?”
可是魏征装作没看见的样子说“我以为皇上看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李世民一听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不应该光顾着整日思念亡妻,忘了自己的父亲。更不能忘了自己是天子的这一身份,还要顾及自己的江山社稷。也是魏征的一语道破,让李世民在对妻子的思念中抽离,没有越陷越深。
李世民对魏征这位贤臣非常的倚重,贞观十七年,年事已高的魏征因病卧床,李世民亲自登门看望,并决定为魏征冲喜,在魏征的病榻钱当面指婚,要将自己与长孙皇后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大儿子魏叔玉。
衡山公主是李世民的嫡女也是幼女,从小对这个女儿就是疼爱有加,如果这们婚事成了,魏叔玉就是大唐的额附,身份就不再是一般臣子的儿子,魏征也会成为皇亲国戚,那是何等的尊贵。
魏征在朝堂上为人臣子这么多年,自然是知道衡山公主在李世民心目当中的地位,看出来李世民的真情流露,万分感激,只是还在病中,感激谢恩的话难以溢于言表。
魏征死后,为何唐太宗就把魏征的墓碑砸了?
可是世事难料,魏征没有挺到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大婚之日,因为重病去世了。李世民听闻噩耗十分悲伤,为表达对爱臣的悼念,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
李世民一生只为两个人写过碑文,一个是自己的爱妻长孙皇后,另一个就是爱臣魏征。可见魏征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魏征死后,李世民打算厚葬魏征,可是这一提议被魏征之妻裴氏拒绝了,理由是魏征生前生活朴素,如果死后厚葬,这也许会有违魏征的个人心愿。
最后魏征的丧事从简,李世民也是把自己的最后感情付于碑文当中。后来李世民对魏征的感情却变了味道,慢慢转换为怀疑与恼怒。
这一转变还要从魏征生前为李世民推荐的两名官员侯君集和杜正伦身上说起,两人本是由魏征举荐,并对李世民说这二人有宰相之才。然而,杜正伦因为失职被罢免,侯君集也因参与了太子李承乾谋反的计划被诛杀。
李世民一直对太子李承乾给予厚望,对于李承乾造反,可以说是突破了皇帝的底线,这种种事件的发生,让李世民失去了理智。
李世民怀疑魏征与他们是同党,只是魏征年事已高,早早过世而已,但这并不能证明魏征没有谋反之心。李世民一气之下砸碎了曾为魏征写的碑文,也解了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事。二人最后的君臣之情到此了结了。
虽说李世民砸了魏征的碑文,加上被亲儿子背叛的情况下,也是一时冲动。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损失惨重,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还把魏征当作自己的爱臣。
魏征自归唐之后,一直都是直言进谏的臣子,他没有阿谀奉承,贪污受贿,相反是生活简朴,尽心辅佐。直到魏征死的那一天,他也没有任何罪过,只是自己举荐的二人犯下重罪,引火上身,让李世民产生怀疑而已。
但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魏征这样的人,也不会有“以人为镜”的故事,全凭皇帝一人意识来,也难有“贞观之治”。所以魏征功不可没,是历史上难有的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