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发迹,边陲小国的崛起。
秦朝这个具有着非凡意义和传奇色彩的国度,结束了诸侯纷争,开启大一统的时代,开创的皇帝制度延续千年,代代都在重蹈始皇覆辙。然自秦始祖秦非子养马有功,在西周有一栖之地供以生存,秦庄公击败反叛周王朝西戎一族,扩大秦之地。秦襄公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之际,率军攻打犬戎,保卫周之一统,后护送周平王东迁,再得西方边陲之地,获封诸侯。秦国的争霸之路开始,历经百年习惯西陲恶劣环境,在荆棘和刺痛中成长,饥饿和战争中磨砺,春秋中期,秦穆公吞并西戎十二国,战胜晋国得八城,成为西方一霸。
百年压制不得翻身,秦朝衰落。
穆公之后,虽然秦国一直想进入中原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与晋国交战胜少败多,想联合楚国和晋国一较高下,晋厉公直逼秦军于麻隧,扬威关中,秦国再无争权资本。落幕百年,不受重视。韩、赵、魏三家分晋,秦军意欲图谋好处,一家魏国就挡住了秦国的所有幻想。
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秦国数百年不得翻身,不得中原诸侯重视,皆以蛮夷为论,秦孝公不满当时状况,欲图天下,必进中原。于是颁布出了一道求贤令。凡是可以改变秦之处境的人,秦国就让他做官,分封给他土地,给予他足够的权力和利益。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这或许是另外一个百里奚助秦国称霸,也许是一个超越百里奚的人,让秦国一统,我们今天的主角就登场了。
商鞅变法,王朝的开始。
所有人都知道商鞅变法让秦国在短短的十八年之间,成为战国头号强国,其手段各方诸侯无以效仿,功成名就之后惨遭五马分尸之刑,断子绝孙之祸,这个奠定秦之一统,天下大合的男人,不为很多人崇拜,摒弃唾弃者居多,然而在怎么叙说都无法掩盖这个先秦法家的成就。
在历代的史书和现代的考古出土的秦简之中,就在附近的云梦睡虎地的文物出土中,都有关于延续商鞅变法精髓的秦朝法律文件的记载,战国时期流传最广的《商君书》,倒是积累了商鞅的变法精华,体现着不一样的时代气息。
商鞅本叫公孙鞅,是卫国的公子,就是很多人都说秦始皇统一没有灭掉的那个小国,被二世一纸诏书取缔的国家。所以说商鞅本就不是出身多么高贵之人,在其他诸侯国眼里与平民无异。所以在魏国的时候,公叔痤极力推荐商鞅继承其位置,只是被当作糊涂之言,不受魏惠王重视。在孝公的名利地位的感召下,来到了秦国。
褒贬不一的商鞅,得天独厚的成就。
司马迁对于商鞅的评价认为其是一个为自己谋财谋利,不顾百姓生死的人,与民争利与无形之中。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他的主要观点就是来自于《商君书》里面的“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阐述着民和国家的对立,人民是国家的工具。这一言或许在现在看起来格格不入,甚至有着傻乎乎的感觉,而在当时正是这一句话开启了千年的专制专权的时代。他把农民当作自己进阶官位的牺牲品,要想拥有更多的利益,就必须让他们陷入最低处,在施舍部分利益,让其感恩戴德,获取战力。司马迁代表着儒家一脉,对于商鞅这种舍本逐末,却能得到利益最大化得成就不予重视,商鞅变法由其反对无能无为得读书人和儒生,这些思想都在秦国得法律中一一见证着,军功才是首位,法律才能独裁。
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求荣,此民之情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子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更加的朴实。落实到每一个实处。而同样这样的变法也仅仅适合秦国这样的边陲之地,不适合中原诸侯,原因主要是民未开化,更好管理,更好的利用仅有的资源取去畅想更大的资源,给你画了一个蛋糕,看你想不想吃,想吃你就要有站上去的资本。商鞅出身也就给予了这样的才子足够的心狠手辣,足够的不择手段,更加看透了人心。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商鞅发扬其风格,大力促进耕种和战争。
凡是变法,需要立信。一诺千金的“立木之信”。让商鞅法律的可信度增加不计其数。古代的百姓耕战一生,只为了活着,现在商鞅给予你另外的一个选择,利益最大化。耕战本就是你的生存之道,但是我给你的生活下去的资本添加一些佐料,给予你官爵地位,给予你赏赐,让你得到土地和地位,这是什么人都无法想到的。二十级的爵位制度,你种地交粮食可以,战场头首也是。然而一百亩地最高产量不过一百五十石,纳粟一千石才能有一级爵位,一般百姓要靠纳粟得爵根本不可能,所以商鞅推出了“尚首功”,战场杀敌,脑袋计数。“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反。”商鞅调动的是无数底层百姓向上攀爬得激情,谁不想荣华富贵。
然而这些远远不够,肯定有人胆小,私自窝藏,或者贪图享乐之人。所以商鞅建立了一个户籍制度,让你无法藏,无法躲,成年必须分家,不准迁徙,不准移动,然后建立连坐制度互相监督,所有得百姓都被控制在严密得制度之下,日渐成为工具。不敢反抗,要想多得成就,就得拼命杀敌。商鞅举全国之力,巩固秦国之本,秦国强大了,但是却诸侯各国百姓皆愿为秦民,鲁中联的一句“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
在给予百姓利益的同时奴役他,商鞅因此在民间赞赏颇高,然商鞅觉得这些人不该存在,以酷吏治国或许也是商鞅的流传。他觉得民不能安稳,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考虑。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谭嗣同:”在中国,变法需要死人的。“商鞅就付出了自己该有的结果。
第一次变法成功之后的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的二次变法,就是进一步加强集权,动摇宗室贵族的利益,同时拿太子的俩位老师开刀,证明新法的重要性,可实施性。推行县制,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进一步削弱宗族诸侯势力,进一步扩大秦国国力。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新上任的秦惠文王对于商鞅本来就没有感情,加上商鞅的使命已经基本达成,而秦国要稳定必须依靠这些贵族的支持,结束商鞅是最好的选择。
再看商鞅。
商鞅本就是继承着李悝和吴起的思想,更加进一步的阐述着当时制度下的法的化身,他的思想或许在现在看来就是一滩泥水,分文不值,但是却在落后处在边陲的秦国而言就是走向光明的通道,也是以后秦国争霸统一的基础,没有商鞅就没有之后的秦国,更不可能有之后的李朝历代,也不会结束纷争时代进入大一统,延续着不一样的生命。那个时代商鞅是进步的。商鞅看透人性,利用人心,用绝对的专制集中力量发展,形成百万秦兵势不可挡的道路。他就是集权的开始,也是王朝的奠基,禁锢了思想,走向一条不可未知的道路。
- 上一篇:战国王族遗存贵胄之西魏王魏豹
- 下一篇:魏征为什么敢于“犯言直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