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10 03:27:48
阅读: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病逝。接替皇位的是他的长子郓王李漼(原名李温)。这是一个相貌出众、器宇轩昂的皇子。唐朝是个看脸的朝代。早些年唐宪宗登上皇位的时候就因为气度不凡,被大臣们给予厚望。而且唐懿宗李漼不但面相好,甚至在他周围总有奇异的事情发生。比如卧室有龙出没啊,或者是天上下大雪只有他的院子没有落雪啊等等。一般而言,在封建时期,这种类似于神话色彩的故事往往发生在国家首任君主的身上以证明其得位的正统性。唐懿宗已经是唐朝第17位皇帝,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神话色彩呢?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唐懿宗李漼

帝姿貌雄杰,有异稠人。藩邸时常经重疾,郭淑妃侍医药,见黄龙出入于卧内。既间,妃以异告,帝曰:"慎勿复言。又尝大雪数尺,而帝寝室之上独无,人皆异之。——《旧唐书》

01、继位风波

如果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唐懿宗皇帝为何经历如此多的奇异色彩的话就需要了解一下唐懿宗继位的风波。李漼的父亲唐宣宗共有12个儿子,其中二儿子李渼早年夭折。唐宣宗生前并未立皇后,这是唐宪宗后唐朝皇帝们的习惯,也就是说,皇帝生前,已经没有嫡子这么一说了。李漼年龄最长,按照宗法制度,理应为太子,但是宣宗皇帝并不喜欢这个儿子。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1、长期不立储。虽然大臣时常有意无意的提醒皇帝立太子,可宣宗皇帝一直回避立太子的话题。虽然皇帝的意思是怕立了太子自己就无事可做了,但这么说显然是托辞,太宗李世民早早就立太子了也没见得无事可做。所以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对长子李漼并不满意。

上曰: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资治通鉴》

1.2、皇次子李渼在大中六年夭折后,宣宗皇帝追封其为靖怀太子。这种追认太子(特别是追认次子)的事情在唐朝并不常见,唐宣宗以精明著称,这么明显的政治动作不可能随便做出,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把宣宗没有立储君归结为宣宗希望自己牢牢掌控权力的话那么立夭折的次子为靖怀太子显然是“打脸”李漼了。宣宗很可有可能是想表达两层意思,一层是宁可立次子也不立长子,让他也不要有做太子这份心。第二层也是警告满朝文武,不要轻易插手立储事务。

1.3、很早就把李漼迁出十六宅。相较于其他兄弟被养在皇宫内院,长子李漼很早就搬出了十六宅(皇亲居住地),这说明皇帝无意与他亲近。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唐宣宗李忱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唐懿宗并非宣宗之子,只是偏支王室,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臆测的成分大一些。不过在当时的社会,确实有些流言蜚语,至少这可以说明李漼并不受重视。

基于以上几点,宣宗皇帝临终前不会选择长子李漼为帝是合情合理的。实际上,唐宣宗很喜欢夔王李滋,他觉着这个儿子和自己很像。临终前,他找来了身边的几个亲信宦官(两位枢密使和宣徽南院使),并向他们托孤。只是此时宦官集团并非铁板一块,神策军左中尉王宗实却不买他们的账。这几位宦官设计假借皇帝之命把王宗实调走。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因为枢密使就是传递皇帝的旨意的,他们的确是有这么做的空间。只是这些人没想到王宗实会假借向皇帝辞行的名义刺探虚实,最终的结果就是王宗实发现宣宗早已去世。气急败坏的王宗实立刻派人迎接李漼为皇帝,是为唐懿宗,并处死了这几位宦官。

不受宠,加上宫廷政变,让懿宗皇帝名位看似不是得位太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何能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呢?也许,为自己装饰点神话色彩比较好。所以,无论是郭淑妃说见到李漼的卧室有龙的出没还是李漼院子周围没有雪的情况在笔者看来可能都是李漼的宣传。证明自己得位正而已。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夔王李滋

02,共参国政,互相鄙视

一日,两枢密使诣中书,宣徽使杨公庆至...公庆出斜封文书以授悰,乃宣宗大渐时宦官请郓王监过奏也。且曰:“当时宰相无名者,当以反法处之。”悰反复读良久,曰:“圣主登基,万方欣戴。今日所文书,非臣下宜窥。”...公庆去,悰复与两枢密坐,谓曰:“内外之臣,事犹一体,宰相、枢密公参国政...”...(枢密使)惭悚而去——《资治通鉴》

在咸通二年初,枢密使和宣徽使(宦官)来到了宰相办公的地点,并找到颇有资历的宰相杜悰。宦官的目的是希望让他签署一份具有回溯性质的奏疏,奏疏上写的大概的内容是当宣宗得病时期宰相支持时为皇长子的李漼为储君。拒不签署的人应该按照违法罪论处。当时的宰相杜悰拒绝了宦官的要求,并表示在英明的皇帝登基这刻,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实在不该看这样的奏疏。并告诉枢密使,宰相和枢密使应该公参国政。不该让皇帝养成随意杀害大臣的作风,那样对内外廷都不好。宦官们惭愧、恐惧不已,并恭维了杜悰一通。

宦官为什么要拿这么个诏书给杜悰。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首先,因为懿宗继位的种种外界的议论已经影响到了中枢决策层,作为把唐懿宗推到前台的宦官以及懿宗李漼本人,都不希望这种反对声音的存在。其次,三十年前文宗在位的时期,宦官通过甘露之变已经可以彻底的掌握朝政大权。但武宗和宣宗虽然没有从更本上解决宦官问题,但都不同程度的遏制了宦官的势头。宦官当然想找回当初的荣光。所以,皇上的诏书应运而生。

杜悰是个聪明人,很快就看透了宦官的意图。但是身为宰相又不能太失去尊严,因此才告诉宦官们“圣主登基,万方欣戴”,目的是告诉宦官们皇帝登基的合理性没有问题。接下来又说道,“宰相、枢密公参国政”,意思是未来的帝国宦官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帝国的决策中心。杜悰虽然保住了宰相的尊严,但也仅仅是保住了尊严而已,宦官的目的最终达到了。至于《资治通鉴》上说的宦官的惭悚而退云云,笔者认为无非就是想找回些文人的尊严而已。至此以后,宦官走到台前,与宰相共参国政。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懿宗朝宰相杜悰

虽然宦官的权力更上一层楼,完全压制了朝廷的正式官员,但朝廷的大臣们对这些宦官很是不屑。虽然不敢公然反对宦官,但是对于当众和宦官交往密切的同僚充满怨恨,哪怕是与相识的宦官互相致意,也会极其整个阶层的愤怒。例如建州进士叶京。他有一次在宣武节度使的宴会上结实了当时的监军,当进士及第时,遇到了当时的故知,双方只是在马背上互相致意,此事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叶京从此宦途黯然,沉废终身。

是时士大夫深疾宦官,事有小相涉,则众共弃之,建州进士叶京尝预宣武军宴,识监军之面;既而及第,在长安与同年出游,遇之于途,马上相揖;因之谤议喧然,遂沉废终身,其不相悦如此——《资治通鉴》

由此可见,在唐懿宗时期,帝国的上层矛盾重重,各方仅仅能够维护者微弱的平衡而已。这样的朝廷,效率必然会大大降低,也为后面发生的很多事件埋下了伏笔。

03,多事之秋

唐懿宗继位之初,国家整体形势不错。不过随后却发生了三次动乱,而这三次动乱,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中晚唐藩镇示意图

3.1裘甫起义。起义发生在大中十三年底,此时的唐懿宗刚刚继位,还没有改元。这场起义时间并不长,作乱的地域与后来的黄巢相比也小的多。但是影响太深远了。首先,起义的位置是在财税重镇江浙一带。这个地带的人民在唐朝一向纯良,一直默默的向国家贡献赋税钱粮,像裘甫起义这种比较大规模的叛乱还是头次发生。其次,起义仅仅发生几个月,裘甫的起义军就由几百人迅猛的发展到了三万人。不但如此,这些人的成分还都很复杂;主体还是那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们。

“所在群盗,半是逃户——《资治通鉴》”

除了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以外,还有小知识分子、小手工业者、失去土地躲进山林的强盗、小商人等等。可见,唐朝在此时期、此地区已经部分的失去了各个阶层的民心。

3.2南诏入侵。安南大体在今天的越南一带,当时这里是唐朝的地盘,唐朝此处设立安南都护府进行管理周边的羁縻州。但是到了大中晚期,安南局势开始恶化,主要因为朝廷派去的长官李涿的很残暴,并且不断欺压当地的土著,致使这些土著依附南诏,随后为了节约开支,撤掉了安南西北的驻军,从此局势彻底失控。到了唐懿宗时期,南诏派军队曾两次攻破安南首府交州。当唐朝夺回交州后帝国的西南又不断的遭受南诏的威胁,唐朝为了防御南诏耗费人力、物力无数。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安南

3.3桂林兵变

桂林兵变与南诏入侵一脉相承,当时唐朝在帝国的西南与南诏的边境不太平,朝廷于是派军队到桂林担任守卫工作,这些军队按例三年一换。但当时管理士兵的人员为了节约开支。长期不允许士兵轮换,终于使这些思乡的士兵哗变。此后,士兵们一路回乡到了徐州,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叛乱,这就是著名的庞勋之乱。这次叛乱规模很大,朝廷为了平叛派兵无数。最终,甚至动用了外族的沙陀士兵才将叛乱平定。因为这场叛乱已经动摇了唐朝的根据,所以史书评价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新唐书》)。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桂林兵变示意图

04,深层原因

实际上,此时的唐朝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自安史之乱以来,战乱激增。户口减少的同时军队却比以前倍增。如唐宪宗元和初年时,上交赋税的人口仅122万户,但所养士兵却达到八十万之众,相当于两户人家养一个士兵,而上交赋税的主要还是淮南、江南地区的农民。这种情况直到宪宗取得元和中兴后户口的增加才缓和一些。

当宪宗皇帝驾崩后,宦官开始走向台前,拥有神策军军权的宦官们甚至可以自行拥立皇帝,屠杀大臣。同时,外廷的党争也是越演愈烈,牛党上来,排斥李党;李党上来,贬谪牛党。当时大多数朝臣和宦官心里只有门户之争,而没有国家的概念。国家自此内耗相当严重。

唐之诸臣,皆之有门户而不知有天子者也——《读通鉴论》

唐懿宗的父亲宣宗一向以精明著称,可是就在这位精明强干的帝王的执政时期,淮南、江南地区军变频繁。经常上演士兵驱逐地方长官观察使的大戏。那么,为何国家的相对安静的淮南、江南地区会在如此英明的君主下动乱频频呢?这事儿还得从“羡余”说起,“羡余”原意是指盈余。当时唐朝地方把的盈余进献给皇帝。

大历末......晏以羡余相补,人不加赋,所入仍旧,议者称之。——《旧唐书》

唐德宗贞元开始,下级为了得到皇帝的垂青开始过分的向皇帝贡献“羡余”,更有甚者达到日进“羡余”,而穷怕了的德宗皇帝则全部笑纳。这种模式说好听点就是皇帝接受下级的进奉,说的难听点就是皇帝直接向下级索贿。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唐德宗李适

先是兴元克复京师后,府藏尽虚,诸道初有进奉,以资经费,复时有宣索。其后诸贼既平,朝廷无事,常赋之外,进奉不息。韦皋剑南有日进,李兼江西有月进。杜亚扬州、刘赞宣州、王纬李锜浙西,皆竞为进奉,以固恩泽。贡入之奏,皆白臣于正税外方圆,亦曰"羡余"。——《旧唐书》

而这些额外的税收自然转移到子民的头上,其中,大多数额外的赋税都是由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人民来买单。

唐宣宗继位后,英明强干,手下手下的州长官刺史调动时必须觐见皇帝陛下。皇帝甚至经常直接越过宰相亲自任免州刺史。然而,正是因为宣宗皇帝的精明,导致下级争相向皇帝进奉“羡余”,并且“羡余”的多少往往被看作官员的政绩是否优秀。张潜曾批评过宣宗皇帝的这种做法,认为这会增加南方的军队的哗变以及百姓的动乱。事实证明张潜是正确的。

858年阴历七月,皇帝的私人随从张潜坚决反对政府以大量国库收入的“羡余”作为估价每年政绩及将来任命长江下游各地节度使的依据,这种“羡余”是上交给皇帝的内藏库的。...公开收取这些额外收入必将引起两方面不安;一是会引起削减了饷金的地方戍军的动乱;二是普通百姓会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们将被迫承担更多的赋税——《剑桥中国隋唐史》

同时,在唐朝中晚期,因为国家财税紧张,陷入危机当中,甚至已经到了寅吃卯粮的地步。很多拥有大面积土地的人因为种种关系或者采取些手段就可以避免纳税,土地少的人承担不起高额的税只能变卖土地,做了“逃户”,这种逃户成了唐朝末期最不稳定的因素。

宣宗既复河、湟,天下两税、榷酒茶盐钱,岁入九百二十二万缗,岁之常费率少三百余万,有司远取后年乃济。——《新唐书》

以上的这些条件相互结合,导致了在唐懿宗时期的大爆发。此时的唐朝可以说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如果懿宗可以认清现实,虽然未必可以中兴,但是守住小康还是有可能的。但唐懿宗的表现,显然是让所有人失望了。

05,身在祸中不知祸

实际上,唐懿宗满心认为自己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的盛唐。既然皇帝陛下认为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盛唐”,那么他就觉得自己接下来完全可以随心所欲了。唐懿宗的show time即将到来。具体说来,唐懿宗一共做了六件事;

5.1任性使气。懿宗刚刚继位,就因为礼法问题与南诏国新国王世隆发生冲突,年轻气盛的唐懿宗拒绝册封南诏新任国王,致使南诏国王自立为皇帝。至此,双方大打出手十余年,国力消耗严重。

5.2、游宴无度。唐懿宗继位后特别喜欢旅游,每次出游都要有数万人陪同,不但如此,因为皇帝巡游的不规律,所以沿途州县必须岁时准备皇帝到来时食物、酒水、舞女等,这成为了一笔数目庞大的开销。

5.3、任意赏赐。懿宗皇帝对手下的人出手阔绰。懿宗手下有500名乐工,皇帝经常对他们大加赏赐,动辄上千缗钱。皇帝的爱女同昌公主出嫁,懿宗皇帝竟然打开府库,赏赐爱女500万缗钱的财物,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500万缗钱,相当于比国家半年的收入还要多。

5.4、识人不清。懿宗皇帝所任命的宰相绝大多数不是尸位素餐,就是贪污腐化。这些大臣具体贪污腐化的什么程度呢?当时的百姓为懿宗朝曹确、杨收、徐商、路岩这四位宰相编了一首打油诗;“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由此可见,懿宗朝的宰相们是多么不得人心。唐懿宗选择这些人入朝为相显然是识人不清。

5.5、闭塞言路。唐懿宗对诋毁自己的宠臣的大臣非常敌视动辄贬官,有一个陈蟠叟的官员看不惯宰相路岩的腐化,因此像皇帝按时路岩亲信的贪污行径。唐懿宗非常生气,认为攻击路岩就是攻击自己,于是把陈蟠叟流放。懿宗的爱女同昌公主病故,懿宗皇帝竟然斩杀了二十余位御医,宰相刘瞻看不过去替太医求情结果也被皇帝罢免相位。

5.6、败坏科举。唐朝的进士科录取比例非常低,一年大概也就三四十人,可见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过唐懿宗的亲信们向来不用担心考试不中的问题。因为懿宗会给他们“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让他们高中。所以当时民间流行一句话:“禁门就是龙门,圣主永为座主”的说法。唐太宗开设科举目的就是把人才聚拢到国家。懿宗皇帝关闭了这条道路,那么人才失去上升通道,后来的黄巢放弃考试投身起义其实就是看不惯朝廷对科举的这种黑暗而心生不满的结果。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最终打破晚唐平衡的黄巢

06,后续。

唐懿宗是幸运的,因为他虽然骄奢淫逸,但国家至少没毁在自己手里,他还是可以在长安夜夜笙歌。唐懿宗更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子孙将为他的骄奢淫逸而买单。懿宗死后,宦官很快杀了他的四个比较年长的儿子,立第五子李儇为皇帝,是为唐僖宗。七年以后,对朝廷科举制度失望的黄巢攻进长安。唐僖宗病死后,唐懿宗第七子继位,是为唐昭宗。结果在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温所杀。三年后,唐朝走向灭亡。

相关推荐

  • 唐懿宗李漼——身在祸中不知祸

    唐懿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病逝。接替皇位的是他的长子郓王李漼(原名李温)。这是一个相貌出众、器宇轩昂的皇子。唐朝是个看脸的朝代。早些年唐宪宗登上皇位的时候就因为气度不凡,被大臣们给予厚望。而且唐懿宗李漼不但面相好,甚至在他周围总有奇异的事情发生。

    文章阅读
  • 简说唐朝皇帝之十八:懿宗李漼

    唐懿宗,李漼(公元833年——873年),唐宣宗李忱长子,大唐王朝第十八皇帝。他以骄奢淫逸为荣,放纵无度为本,将他老爸辛辛苦苦经营得有点起色的唐朝,毁得乱七八糟。李漼生于公元833年,此时他的堂兄文宗李昂在当皇帝。

    文章阅读
  • 揭秘唐懿宗李漼因女儿夭亡竟滥杀医官20余人

    唐懿宗,懿宗皇帝因爱女病死而迁怒于医官,搞出了一场震惊大唐的“医闹”——他将太医韩宗召、康仲殷等关进大狱,滥

    文章阅读
  • 昏君唐懿宗李温竟然是被宦官推上皇位的?

    唐懿宗,唐朝皇帝李温其实就是唐懿宗李漼,李漼原来的名字就是李温,后来叫做李漼就很少人知道这个名字了。李温是唐宣宗和元昭皇太后的儿子,其实他当上皇帝还是有点靠运气的,。

    文章阅读
  • “会昌法难”:唐武宗为什么铁了心要灭佛?

    唐武宗,我们常常怀念和敬仰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

    文章阅读
  • 唐懿宗——李漼(cuǐ)

    唐懿宗,唐懿宗——李漼(cuǐ)1、——懿宗李漼名李温,李忱长子母晁氏。唐懿宗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初名李温,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17任皇帝(859年—873年在位),唐宣宗李忱长子,母为元昭皇太后晁氏。2、——改元咸通励精治,洞晓音律如天纵。

    文章阅读
  • 唐懿宗死了个女儿,有人说:大唐就是从这里开始亡的

    唐懿宗,唐宣宗好比是大唐的回光返照,在他手上,大唐终于缓过一口气来,并逐渐焕发生机。在唐懿宗身上,丝毫看不到唐宣宗的痕迹,被奸相玩弄于鼓掌之间,又喜欢奢侈浪费,沉湎酒色,让本就羸弱的大唐更加风雨飘摇,后期更是爆发了多起叛乱。

    文章阅读
  • 「皇帝那些事儿」唐宣宗李忱:如何靠着装疯卖傻当上皇帝

    唐宣宗李忱,各位朋友大家好!「皇帝那些事儿」专题栏目正式上线!中国历朝历代这么多皇帝,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他们的事迹你都有过了解吗?如果你想领略古代帝王的风采,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只需要动动手指点个关注就可以了哦!我们今天的主角便是唐宣宗——李忱,一位靠着“装疯卖傻”,一步步登上皇位的人。

    文章阅读
  • 唐宣宗李忱——当明君行走在王朝的末路

    唐宣宗李忱,唐朝给我们的感觉一向是强大、自信、开放。但是安史之乱过后整个唐朝已经完全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样子了。当唐宣宗缓缓登上帝王的宝座之时,唐朝这个百年老字号已经走过了228个春秋。

    文章阅读
  • 唐朝|唐宣宗李忱,是金子永远会发光的

    唐宣宗李忱,唐宣宗唐宣宗李忱公元810年出生在长安城大明宫。原名叫李怡,后来改名为李忱。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因为他的母亲郑氏原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夫人,后来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做郭皇后的宫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才后下李忱。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