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诗人“井喷”的时代,不仅仅是因为诗人数量多,也因为超级高手多。不提大小“李杜”、王维、白居易等“职业诗人”,就是一些其他文化领域的高手偶尔写写,也能写出绝妙好诗来。
张旭,唐代书大法家,擅长狂草,好酒,世称“张颠”。这个人在书法史上有多牛?他是继往开来的书法大宗师,被尊为草圣;他有一个弟子名叫颜真卿;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今天不谈张草圣的狂草(因为小编不太懂。),谈谈草圣的名诗《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位于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溪水两岸桃林星罗棋布,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桃花源,桃花溪,听听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
“隐隐飞桥隔野烟”,诗一破题就引人入胜:深山野岭之间,云烟缭绕;远远隔着云雾望去,一座长桥横跨桃花溪两岸,若隐若现,宛如在虚空中飞腾。这场景幽远神秘,宛如仙境。桥本是静止的,但在飘渺上升的烟雾笼罩之中,长桥仿佛飞了起来。一个“隔”字,既表明诗人是远望,又让这些烟雾又成了桥的纱幔,朦朦胧胧更增几分仙气。
这时一只小渔船从云雾之中,桃花溪水之上慢慢摇来。“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于是紧走几步,站在水边上突出的岩石西边向渔船上的渔夫问话。这艘渔船出现的极妙,有景无人,难免失之寂寞。渔船摇出,画面更加生动,诗人上前这一“问”,也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
“桃花尽日随流水”,桃花溪两岸是一望无际的桃花林,桃花怒放,灿若红霞。阳光灿烂,和煦的春风吹过,片片桃红落入清澈的溪水之中,随着溪水整日东流。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七个字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多么美丽的春日桃花流水图!这美景不似人间所有,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何其相似?此情此景,此时此刻,诗人望着溪水之上漂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怔怔出神,恍恍惚惚,这些花瓣莫非是从桃花源中流出?这渔船莫非从桃源里而来?这渔夫莫非就是那个曾进入世外桃源的武陵人?于是就急切的问出如此天真有趣的问题:“洞在清溪何处边?”这桃花源里的片片桃花整日随溪水东流,那么,进入桃花源的洞口在哪边呢?
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如同书法艺术中的“留白”,给人以无限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桃花源本就是虚构的,陶渊明先生也在《桃花源记》中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渔夫)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因此,现实中这个被问得目瞪口呆的渔夫是不可能给出诗人满意的答案了。诗人当然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的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元盛世”成为过去,乱象已呈,大唐由繁盛走向衰败。张旭敏感的发现了这一点,心中焦虑,所以就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下此诗,来隐晦的表达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无限向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书画不分家”,张旭作为大书法家,定然也对作画有很高造诣,所以这首诗写得清新明丽,意境悠远,宛如一幅山水写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