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桃花源记》为什么出来看三种解读,哪个才是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

《桃花源记》为什么出来看三种解读,哪个才是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8 16:55:39
阅读:

《桃花源记》为什么出来看三种解读,哪个才是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桃花源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文。老师说,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所以,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种解读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个渔人误入一片桃花林,好奇之下,就往深处走,结果走进一片世外桃源。

桃花源里面田地肥沃,屋舍整齐,人们安居乐业。跟当时外面兵荒马乱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桃花源里的人看到渔人的出现非常的惊讶,但还是设宴款待了他。并且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朝时候的战乱,才躲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从来没跟外界接触过。

这些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所以叮嘱渔人,让他出去之后,千万不要和外人说起桃花源的事情。渔人答应了。

可是渔人出去的时候,还是在沿途做了很多记号。

等渔人回去以后,又到太守那里报告了他的所见所闻。当时是东晋时期,中原混战,到处都在打仗,朝廷一来需要兵源,二来需要粮饷,所以对那些逃到山林里隐居起来的人们是严惩不怠的。

太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马上派军队跟着渔人去寻找桃花源。

桃花源记里的原文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说他们寻找渔人做的标志的时候,迷路了。

后来,他们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个故事也就该这样结束了。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最后还有一段,说南阳有一个叫刘子骥的人,听说了桃花源的事,也去寻找桃花源。

刘子骥寻找桃花源许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回来就病逝了。这是大部分人所知道的桃花源记。

第二种解读

坊间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即《桃花源记》隐藏的暗线。其实太守派出去的军队找到了桃花源。他们屠杀了那里的所有人,并掠夺了他们的财富。

由于这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所以在历史记载中,谎称没有找到桃花源。

而后来南阳刘子骥,也找到了桃花源。只不过他看到的不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尸横遍野,炼狱一般的惨像。

尤其是那里的桃花,因为染上了鲜血,干了之后都变成了黑色。于是吓傻了,大伤元气。以至回家之后得病不治身亡。

第三种解读,误入诡境的渔夫, 《桃花源记》中,首先交待发现桃花源的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为什么熟悉水路的他会不成熟的乱走,以至于忘记远近?渔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所以理应对四周的水域很熟悉。

那又为什么,他会在这一天忽然看见了一片陌生的桃林?渔夫到达源头后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山洞很小,洞口极为紧窄,到几十步几十米之后才开始宽阔。他自己都觉得里面很阴暗。那他又是如何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这个洞里有隐约的光?这一串算是第一个疑点,即渔夫视角的不合理性。

我们再往后看,他钻进去之后见到了村民。村民们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朝代变更,他们与外界从未联系过。

那为什么,他们的衣着与外界完全一样?而且他们是秦朝时钻进洞里来的,那他们说话为什么还可以跟当朝人无障碍交流呢?

他们的衣着语言,是随来人变化的!另外原文中的阡陌一词,有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而竹子与桑树最茂盛的时期,是七月和五月。

但是,桃花开的最盛是三月,外界与村子有明显的时差。这是第二个疑点,内部环境的不合理性。更有诡异的地方,这个渔夫出去后没有信守承诺保守秘密,而是接着向太守报告桃花源一事。他们就去找桃花源。按理说他一路记号,应该万无一失。可这帮人不仅没找到,还迷了路。

这种迷路的现象还有一个名字,叫鬼打墙。这是第三个疑点,客观世界的不合理。最恐怖的是,最后的刘子冀高高兴兴去找桃花源,可回来之后立马大病而死。

很显然,他应该是发现了什么。那么是谁要灭口呢?毫无疑问是村子里的人。他们是秦朝时死于战乱的人。而且敌军屠杀了整个村子。假设这一切设想全都成立,一村子都是鬼。那么村人用来招待渔夫的食物是什么?而这篇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先生,又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相关推荐

  • 孟浩然的一生告诉我们,谁的人生也不能“放荡不羁爱自由”

    孟浩然简介,如果把时间定格在唐朝,我们不免就会提到孟浩然,这位让李白倾慕不已,这位身处盛世却一心归隐的叛逆boy。

    佳句赏析
  • 《桃花源记》为什么出来看三种解读,哪个才是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

    桃花源记的翻译,老师说,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第一种解读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个渔人误入一片桃花林,好奇之下,就往深处走,结果走进一片世外桃源。

    文章阅读
  • 《桃花源记》全文

    桃花园记,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文章阅读
  • 来讲讲苏州桃花坞年画的故事

    桃花坞,苏州城厢内的西北隅,古时为一旷野,盛产桃花,每逢春季,姹紫嫣红,曲水花坞,颇似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梦幻意境。游人骚客,慕名来此亦吟亦游,长期以往,并沿成了雅适的民间访桃问李的风俗。一条由阊门注入的水巷和岸边的长街,便因以名曰“桃花坞”。

    文章阅读
  • 书法家与大文豪的激情:文征明狂飙陶渊明的文章,这搭配简直绝了

    桃花源记原文,清雅阁的创办之初就是传播中华书画艺术,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我们将始终秉持创作优质书画内容。

    文章阅读
  • 文征明小楷《桃花源记》,明朝第一

    桃花园记,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面世以来,其文中描绘的带有世外仙境意味的“桃花源”成为了中国诸多文人心目中的“乌托邦”,历代以来,以“桃花源”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不在少数。

    文章阅读
  • 经典诗词 美丽的桃花源

    桃花源诗,>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文章阅读
  • 唐宋大家诗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诗,人们靠着各自的自觉愉快的从事劳动,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文章阅读
  • 烛照千古的桃花源——《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通假字,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文章阅读
  • 读《桃花源记》,写好记叙文有妙招

    桃花园记,《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通过描绘和记叙一个世外桃源的故事,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由于《桃花源记》中的一些内容超越现实生活的规范和常理,有些人把它看成一篇鬼故事,其实,这种看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