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梅长苏的可能原型——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格调生活

梅长苏的可能原型——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格调生活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4-07 10:59:15
阅读:

“麒麟才子,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数句评语,引得东宫太子和誉王趋之若鹜。谁让它是从琅琊阁出来的呢。这还不算,“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简直让梅长苏出尘脱俗,傲视天下英雄。

就是这样一位白衣公子,搅动朝局,直接影响了庙堂决策,无怪乎京城震动,江湖传遍。我在前面说过,《琅琊榜》虽然架空历史,但是还是能找到历史的影子的。同样,梅长苏并非是作者凭空捏造,而是有一定依据的。

这里介绍一个人,是个让梅长苏都相形见绌、自惭形秽、甘拜下风的人。

他就是陶弘景。

梅长苏的可能原型——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格调生活

这位仁兄生于南朝宋孝武帝时期,相传他母亲夜晚梦见两个人手持香炉来到家中而受孕,这叫天生结缘啊。他的祖父、父亲都不是大官,但是家境还可以。和林殊一样,陶弘景天资聪颖,四五岁就会写字了。十岁的时候,得了一本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精读,就萌发了求取养生之道的志向。因为父亲被妾所害,立誓终身不娶。从来都很喜欢读书,只要有一件事不知道,就深以为耻。

我们自小学习陶渊明的诗,他说“好读书不甚求解”,若让他遇到陶弘景,说不定会被骂的狗血淋头。既然都姓陶,又差不多属于同一个时代,他们有机会见面吗?对不起,陶弘景出生的时候陶渊明已经埋在土里了。

22岁的时候,陶帅哥就进了金陵城。当时不是大梁朝,而是大齐朝。虽然国号是“大齐”,但是皇帝却姓萧。他不是契丹人,而是正宗汉人。开国皇帝萧道成,本是刘宋大将,因手握兵权,自然上位比较容易些。后来篡齐的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是堂兄弟。这样的窝里斗的例子在后世还有很多。

话说陶弘景他在金陵城不是当谋士,自己也不是一方江湖帮主,而是陪皇子们读书,同时兼职秘书,写写公文。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一心钻在书里面,朝廷仪式规程,大多都会请教他。

但是直到36岁,陶弘景仍未外放地方实权官职。就跟苏先生一样,皇帝左一个苏卿,又一个苏卿,就是不给任职。因为当时奉行的不是科举制,而是九品中正制。按照当时习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陶家虽然不是寒门,但是并非世家大族,所以任职有点困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陶弘景的朋友圈有点复杂。

其实陶弘景和萧道成是有矛盾的,想当年萧道成没上位的时候,陶弘景的朋友袁粲、刘秉就像把他除掉,小陶当时没有实力,就负责写讨伐檄文。不过后来事败,小陶侥幸逃脱,但是萧道成并没打算重用他。

后来的朋友圈扩大了,小陶与以沈约为首的“竟陵八友”交上了朋友(关于竟陵八友需要专文论述)。这八位朋友,相交超过20年,是南朝很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他们背后的资助者是非常想上位的萧子良。但是这位萧子良不比靖王萧景琰靠军功攒下力量,倒是与誉王有些相似。礼贤下士,自然就有人为他出力。后来在夺嫡过程中,萧子良落败,八友也散去了。与他们都有交集的陶弘景自然也没什么好。

政治上不得志,陶弘景才萌生了辞官归隐的念头。他辞官的方式很特别,就是“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萧道成其实很厚道,不仅准了,还给他提供物资。他走的时候,士族公卿都来相送,把路都堵了。

类似的事情,陶渊明也干过,原因可参考。

走到句曲山时停下了,小陶决定在此隐居,并将山名也改了,就叫茅山。连本名也隐藏不用,凡有人问,就说自己是华阳陶。

陶弘景是茅山道士的祖宗。

和林燮的纵横江湖不同,一心修道的陶弘景虽然也遍游山水,但是主要为寻仙访药,每到一处风景优美的洞府就要呆上一段时间。也不跟人多说,注重内心感受。后来索性盖了一座三层楼,自己住三楼,弟子住二楼,客人住一楼,一天也不下楼,吃喝传递消息就是一个童子。梅长苏说:“我这双手,原来也是挽得起弓的。”陶弘景说,哥现在不玩拉弓射箭了,听听妙音坊的曲子就好了。光阴有限,还是多学东西为正经。(怎么又让我想到老是在搬砖的陶侃了。)

梅长苏的可能原型——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格调生活

他最爱听松风,于是在院子里栽了很多松树,有时候出去游玩,一站半天,别人还以为是神仙呢。这哥们儿涉猎很广,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无所不学,无所不精,如果放在南宋,黄药师要见了他绝对要吐血。

就是这样一位神仙一般的人物,他也从来没有远离朝局。当年“竟陵八友”中的小弟萧衍弃文从武,修成正果了。在即将上位的时候派人到山里去请教陶弘景:“哥,新店开张,给起个店名吧。”陶弘景跟这位小弟一直关系不错,就援引图谶,多次都显示“梁”,于是给萧衍回信:“老弟,用梁吧。”萧衍大喜,于是定国号“梁”。

以后只要有什么事,萧哥哥就派人往山里送信咨询,人称“山中宰相”。

梅长苏的可能原型——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格调生活

陶弘景活到八十一岁无疾而终。临行前,忍不住给小弟又算了一下,得知萧衍日后将不保,并留下一首诗:“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没忍心给萧衍,就自己藏起来了。直到死后,门人才传播出去。后来,人们果然只是坐而论道,无半点尚武精神。侯景作乱 ,梁武帝饿死于昭阳殿。

假设一下:梅长苏是陶弘景,萧景琰是萧衍,机关算尽,萧景琰登上帝位,梅长苏回到山中修道敬佛(陶弘景在茅山上拜的不仅是道,还有佛,奇怪吧?)三天两头皇帝的问询就来了,静太后的点心也不断的送。这样过了很多年(假设梅长苏没中毒)。

承平日久,皇帝再也不用御驾亲征了,武备必然松弛,这时候来了一个身经百战的外族将军投靠,为你赴汤蹈火,你用还是不用?假如这位将军很有心计,他不做庙堂上的筹划,而一心在地方,在江湖上收买人心,你怎么办?(《琅琊榜》大结局时,四境突然来袭,萧景琰放眼满朝文武,找不到一个统帅之才,这其实是很符合历史史实的。)因此,最后萧景琰被围台城,饿死昭阳殿,梅长苏即使提前知道也是无能为力。毕竟,以他一己之力,根本改变不了三百年历史的大变局。

怪不得任防曾对梁武帝说:“臣常窃议,宋得其武,梁得其文。”最后取代梁的陈,竟然是一个南方土著、蛮夷建立起来的王朝。

别人都以为天下太平了,还是高公公洞察力比较强:“这风就从没有停过”。历史的尺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从这个角度看,高公公的专业是历史,太监只是伪装。

梅长苏的可能原型——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格调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