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从公元627~649年,这段时间是唐太宗统治的时期。在这期 间,封建统治较为开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秩序稳定,历史上把 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目睹了强大的隋朝怎样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中分崩离析,因此他时时注意以隋朝的灭亡为教训,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他常常说:“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因为有了这种认识,唐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不得不对人民作出一些让步。
在经济上
唐太宗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 的男子,分给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口分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 国家,由国家另行分配;永业田则归农民所有,可以买卖或传给子 孙。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制。租是指每年纳粟二 石;庸是指每年服役20天,可以让农民纳绢代役;调是指每年纳绢 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唐太宗对租庸调制没有进行 重大改革,但是在即位后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 担。他尽量减少徭役的征发,即使非征不可的徭役也多改在农闲时 征发。如公元631年,皇太子承乾年满13岁,需要举行加冠典礼, 这样要征发各地的府兵作为仪仗队。唐太宗认为当时正是农忙的季 节,不应该影响正常农事,于是下诏将冠礼改在秋后农闲时举行。
唐太宗还很重视兴修水利,朝廷设有专门的官员以“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另外还命各地兴修水利。他还经常派使者到各地 考察官吏,劝课农桑。
在政治上
唐太宗总结了前代的经验教训,对三省六部制进行了适当变革。唐代时的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执行政令的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任尚书令。为了避讳,便以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主要管理军国大事的审议和决定,负责进奏章表、草拟治敕等,因而有“中书出诏令”之说,其最高长是中书令。门下省的职责是对中书省的 决议进行审查,不同意的可以驳回,其长 官是侍中。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巩固了中央 集权,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也正是因为依 靠三省六部制,唐太宗的政令才能畅通。
在地方上
唐实行州县制,设刺史和令为州、县长官。唐太宗 十分注重地方官吏的选拔,常把刺史的名字写在寝宫的屏风上,并 在每个人的名字下记录他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唐太宗规定,县令 须有五品以上的中央官员保举,各州刺史必须由皇帝选拔任命。 为了选拔人才,他还确立了完整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地主 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唐代科举制已实行分科,其中 以进士科最重要。有一次,唐太宗在金殿端门俯视新科进士鱼贯而入的盛况,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在文化教育上
唐太宗尊崇儒学。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开始以孔子为先圣,在国学中设置庙堂,以备祀典,并下令各州县都置孔子庙。为培养更多通晓儒学的士人,唐太宗大力兴办学校。在朝廷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在地方设京都学及府、州、县学。国子监规模很大,曾有8000多学生。
唐太宗还十分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他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因此,在贞观年间,史书编纂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编了晋、梁、陈、北齐、北周、隋等朝的史书。除此之外,还开始编修国史。
在对外关系上
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策略,以抵抗北方突厥族的不断侵扰。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率军十几万,分道出击,消灭了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贞观八年(公元64年),又遣大军进攻吐谷浑,大获全胜,解除了对河西各州的威胁。平定东突厥之后,唐太宗采取广设羁州府、安置降众的政策,不仅消除了边患,而且缓和了民族矛盾。唐太宗还派遣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在个人方面
唐太宗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唐太宗即位后 没有大兴土木,建造新的宫殿,而是住在隋朝时建造的已破旧的宫 殿里。公元628年秋天,大臣们想为唐太宗建造一座楼阁,但是当 年发生了天灾,于是唐太宗就把这件事阻止了。在建造自己的陵寝 时,唐太宗亲自制定规格:以山为陵,能放得下棺材即可。 经过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出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 发展、文化繁荣的局面。犯罪的人也大大减少了,有一年,全国仅 有29人被判死刑。天下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呈现 出太平盛世的景象。
总结:唐太宗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采取积极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民族关的改善,从而使社会出现了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史称“贞观之治”。
- 上一篇:桃花源小诗一首:桃园遛狗
- 下一篇:逐行翻译《桃花源记》初中文言文,2019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