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魏无忌的一生之一(点这里)
信陵君魏无忌的一生之二(点这里)
信陵君魏无忌的一生之三(点这里)
深秋时节。秋意渐浓。田间收割后麦茬大片裸露,地上尽是发黄的青草和不断飘落的树叶,远处红彤彤的霞光,显得天高云淡。信陵君这次出行不像前几天那般大张旗鼓,他拿到兵符,告别候赢后,又重新回到前次众门客停留等待的客栈,给亲信门客,稍作解释后。信陵君和他的门客们急速的挥动马鞭,奔驰在落叶满地,黄橙橙叶子夹杂着褐色泥土的道路上。
现对信陵君当时的一些时局做一个阐述。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战神白起攻打韩国,白起攻占了韩国的野王邑。野王就是现在河南焦作沁阳城西北三十多里于国古城。之所以称作邑,和西周分封制有关,西周把同姓王族、功臣、谋士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封神演义》西周在灭商以后,姜子牙封神实质暗含的应该是新的分封制度的诞生。诸侯国采用上行下效的做法,也实行分封,诸侯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封地称“食地”。士是贵族最低层。这样就形成了上自周天子下至士的宝塔式的奴隶主统治机构。而诸侯国就是西周在各地建立的统治奴隶的据点。这些据点都包括“国”与“野”两部分。从行政区域看,“国”就是指王城(包括周王和诸侯的国都)以及相连的“四郊”之地。“野是指处于郊外和境内之地。从居民身份上看,住在国中的叫“国人”。国人是统治阶层,包括贵族和平民。工商奴隶因为直接服务于贵族,也住在“国中”。住在野的叫“野人”,野人是被统治阶层,主要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宗族奴隶一一庶人。西周的宗法制度确立了社会上的等级制,一般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工、商。等级制十分森严,不可逾越。野王邑属于卿大夫的土地,这个地方战略地位重要,白起占领了野王邑,切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道路,上党郡孤立无援,上党郡郡守冯亭没有听韩王的命令,而是把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接到献城的消息,找他的三叔赵豹商量,赵豹反对接收这十七座城池,怕招致秦国的攻击。后赵孝成王又同自己的四叔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过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赵孝成王就派遣赵胜前往接收上党。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秦王知道赵国染手上党郡后,暴跳如雷,命令白起反攻赵国,这也是成语“利令智昏”的出处。赵孝成王启用廉颇对抗白起的进攻,廉颇在战斗初期战而损的情况下,改变战术,采取守而不攻的“持久战”战术消耗秦国,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两年。
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快扛不住了,因为前方二十万将士每天吃喝很消耗财力物力,再加上有个赵王比较看重的都尉战死。赵孝成王便召来楼昌和虞卿商议对战局的认识。赵孝成王说:“我军初战不利,都尉战死,我想去前线亲自指挥,你们看怎么样?”主张议和的楼昌说:“您没必要去前线,冒这个风险,不如派重臣向秦议和。”虞卿不同意楼昌的意见,并予以了反驳,虞卿说:“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的话,我军必败。可是现在议和的主动权不在我们手里,而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下秦国的作战意图,是要击败赵国军队呢,还是不要呢?”赵孝成王回答说:“秦国已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肯定想击败赵军。”虞卿接着说:“如果大王听从我建议,派使臣携珍宝联合楚国、魏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珍宝,一定接纳我们的使臣。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而且必定恐慌。只有这样,和谈才能顺利进行。”赵孝成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而是和他三叔赵豹相议,派遣郑朱入秦,商讨议和事宜。于是秦王采用范雎的计谋,隆重接待了郑朱,达到天下共之的目的,让各诸侯国知道秦赵正在议和,这个大肆宣传的结果就是诸侯国知道秦赵议和,赵国再找别的诸侯国请求援兵,各诸侯国怕秦赵两国达成内部协议,被当枪使,当然不愿意出兵了。另一方面反贿赂郑朱带去的人,这些人当中有人带着任务回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因为廉颇和自己年岁相差太大,有很自然的代沟,他坐在宫殿里面只盼着胜利,但屡次催促廉颇后,可廉颇总是不按自己的王命执行,我行我素,这个让他十分恼恨。而赵括就不一样了,那是赵奢的儿子,自古“将门虎子”,赵括年龄比自己大不了多少,赵王希望启用新人,建立自己新的领导班子,尽管他收到一些反对声音,但他爷爷当年胡服骑射不是也是顶着压力上的吗?他父亲当年起用赵奢“阏与破秦”的时候,廉颇、蔺相如等老臣不也是反对的吗?结果呢!胜利,巨大的胜利!他招见了赵括,这个将门虎子,侃侃而谈,英姿勃发,而且对战局充满着信心。这个流言无意就是催化剂,他太渴望这次消耗战快点结束了,所以他也要顶着压力启用赵括,换下那个坏脾气老头廉颇。
今天先写到这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