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魏徵在唐太宗面前直言敢谏,其背后有着常人不知的秘密

魏徵在唐太宗面前直言敢谏,其背后有着常人不知的秘密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3 06:46:17
阅读:

魏徵在唐太宗面前直言敢谏,其背后有着常人不知的秘密

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商议朝政

唐太宗弑兄篡位,本应背负千古骂名,而挽回他名声的却是魏徵等几个在朝堂之上敢于直言的谏臣。君臣相得益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臣一心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树立了唐王朝在世界上称雄一世的帝国形象。唐太宗因此成为人们心目中少有的一代名君。

唐太宗即位初期,很多人认为,魏徵的一些谏言不给皇上留有情面,一定会招来杀身之祸。魏徵却偏偏能够逢凶化吉,而且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魏徵为何敢于谏言,他真的不怕被杀头吗?魏徵其实不简单。

魏徵早期怀才不遇,仕途不顺。最初,他只是武阳郡丞元宝藏的手下,随着局势的演变,命运使他分别侍奉了瓦岗寨起义军领袖李密、唐高祖李渊、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太子李建成等人,主子的频繁更换,却少有展现才华的机会,直至遇上唐太宗李世民

魏徵曾经侍奉过的主子个个结局悲惨,“背叛”了主子,成为忠臣已无可能。“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这一条千古不破的真理,在隋末唐初的乱世,被魏徵发挥的淋漓尽致。被李世民重用,魏徵只能做敢于谏言的良臣才能有所作为。曾有人诬告魏徵结党营私,唐太宗派人调查后找不出证据,深感歉意。面对诬陷,魏徵对太宗说,希望皇上使他为良臣,不要使他为忠臣。魏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谓良臣,就是使自己获得善名,使君主得名,子子孙孙永寿福禄;所谓忠臣,就是比干之类的人,尽忠被杀,使君主陷于不义,只剩下个虚名。魏徵让唐太宗成为名君的想法,正符合太宗的心意。

魏徵在唐太宗面前直言敢谏,其背后有着常人不知的秘密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唐王朝政局复杂多变,各种势力相互交织,如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稳定朝政是唐太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原太子李建成手下一大批旧臣及其追随者,人人自危,为了生存,这些人很可能重新集结,形成一股很大的反叛势力。魏徵作为太子李建成的主要幕僚之一,曾多次为太子谏言献策。重新起用魏徵,就等于让原来属于太子的旧臣安下心来重新孝忠朝廷。魏徵又是瓦岗起义军的主要人物之一,曾手书并劝降了李勣等一大批瓦岗将士。安抚魏徵,也就等于安抚了瓦岗起义军将士。魏徵在朝堂之上直言劝谏,太宗纳谏如流,他们私下达成的默契,是君臣演给天下的一处双簧戏。

有开明睿智的长孙皇后这样的贤内助在朝堂之外对唐太宗的督促提醒,朝里朝外一盘棋,也使得李世民消除怨气,勇于面对和接受魏徵的批评。

魏徵在唐太宗面前直言敢谏,其背后有着常人不知的秘密

唐太宗把魏徵请到自己的卧室商议朝政

有些直言看似批评唐太宗,实则为太宗解围。《贞观政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玄武门之变后,有人说魏徵是太子府的人,应该把这个异已分子铲除。李世民见到魏徵,就质问他:“离间我兄弟何也?”魏徵回答说:“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听后,不但没有介意,反而重用了他。看似简单的回答,里面却深藏着魏徵自保并为李世民解脱的意思。李世民弑兄谋逆的玄武门之变,原本是由李世民及其一帮追随者导演的一场非正义的宫廷政变。魏徵的回答中包含了太子李建成及其追随者也曾谋划过弑杀李世民之意,只是没有听从魏徵的建议早点动手,间接地为李世民弑兄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

魏徵谏言之前,也给自己留有后路。每次谏言都会让史官先阅,证明其本无二心。一旦因谏言遭到打击,史官却能为自己证名。

魏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直谏,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也会缄默其口,独善其身。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为了挽救李承乾的太子位,特任命魏徵为太子师。魏徵明知李承乾品行不端,难成大器,加之足疾明显,包括长孙无忌等重量级文武官员大多赞成废太子,李承乾太子位难保。魏徵不愿意参与皇上的家务事,他曾辅佐前朝太子李建成,差点招来杀身之祸。有了前车之鉴,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你,也是这个道理。知道你患病,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魏徵的确明智,他于贞观十七年(643年)病死后,李承乾太子位最终落到晋王李治身上。

魏徵的直言谏进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又能让唐太宗欣然接受。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成为千古年来君臣关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他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一代名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