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张岱《陶庵梦忆》大抵作于明亡以后,然所忆及皆为“前朝旧事”,如其序文言:“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此书以思忆之笔,描摹了张岱心中的“人间”,种种俗世喧嚣,多为城市热烈之美,是中国文章史之一大现象也,追忆所至,更多的是带有张岱历经沧桑之变后的反思,故《陶庵梦忆》此书又言:“遥思往事,忆及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书中于繁华中见“俗世”、“人间”之可怜,让文章本“清明上河图”般的描绘里,多添了一份“人间苍凉”之感,更显得耐人寻味。
正文
中国古代之审美散文,皆出自士大夫之手,传达的也多为士大夫心中之“美”,从六朝的山水文学到苏轼的《赤壁赋》,以及后来种种游记等,大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感。有明一代,方才有袁宏道、张岱之“小品文”多写市井题材,如词之柳永、诗之南朝乐府,商人、歌妓、僧侣,凡此种种皆可入散文之中,犹如一幅“俗世”绘画,颇有生活气息。《陶庵梦忆》此书犹然值得称道:有节日民俗活动之文,例如《绍兴灯景》、《扬州清明》、《虎丘中秋夜》;有民间美食佳肴之文,例如《兰雪茶》、《乳酪》、《蟹会》;又有民间社团之文,……故《陶庵梦忆》一书所呈现出“俗世美”——热烈、繁华,然,“繁华奢靡,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是张岱之语,缘何出此言?是人生之叹也。
故笔者此文,欲以广度、深度两个方向,探微《陶庵梦忆》之“俗世美”的内涵——
一、从《陶庵梦忆》看“城市热烈之美”,以及了解晚明江南市井文化的大貌
1、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自由、活泼的节日氛围
张岱《陶庵梦忆·扬州清明》中言:“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能无梦想?”《陶庵梦忆》一书为思忆之文,晚明的“烟火味”让张岱流连忘返,也正是因为如此,书中所记载多为当时社会繁华的景象,颇具民间风俗之价值,尤以节日之文最具有代表性,是晚明人活动最为频繁的时候。
首先,热闹的节日里弥满了的商业气息。在《扬州清明》一文中是样子记载的:
“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随有货郎,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玩具……及肩彘鲜鱼、秋梨福桔之属,呼朋引类……”
在清明节这样子一个“祭奠亡人”的日子,江南富有市井气息的生活,使得它显得格外的富有生气,此文中展现了当时晚明人生活的的许多方面:文娱交易、小商品的贩卖、季节果蔬等等,可见,以扬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已经蓬勃发展。而《陶庵梦忆》的“城市热烈之美”也正是在这种繁华忙碌的生活场景的回忆、记录之下,使得一股“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打动人之心思。这完全不同于之前士大夫以“清明”为题,抒发心中哀伤的模式。
其次,文章中写“人”,笼罩在一种自由、活泼的的氛围之下,也是张岱“城市热烈之美”的一大特色。在《绍兴灯景》之中,这样子的写道:
“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出看灯;否则,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去。”
绍兴有灯景,市井百姓人海相聚,有俗乐、有小吃、有游客穿梭等等,从中便可以管窥江南富饶的生活,人们皆闲适赏乐,颇有一种积极、欢快的享乐主义弥漫,尤其以《绍兴灯景》此文能凸显出来,这便得益于张岱以其笔墨所润色的各类市井之人——无论贫、贱、富、贵,人皆为欢闹,享受着“灯景”带来的愉快,午夜方休。集市的忙碌、人物的乐死不疲,呈现的一幅自在、不带忧愁的“人物图”,读之让人愉悦而放松,丝毫不见以往散文状写多怨、多议论、多博喻的痕迹。这也是张岱小品文中”城市之美“的魅力所在。
2、《陶庵梦忆》中富丽的美、艺术的美并存的“江南面貌”
张岱在《陶庵梦忆》的书写中,其所呈现的“城市热烈之美”的审美风格,不单纯是由文章中繁华热闹的人、事、景所决定的,更深一层的根源还在于,这类“城市”散文富丽的外在描绘之下,浸润着张岱士大夫的艺术审美,从而更加耐读。这也是“晚明小品文”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这里《虎丘中秋夜》颇具有代表性——
文章中这样子写道:
“天暝月上,鬼吹百十处,大吹大擂……更定,鼓饶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二鼓人静,悉凭管弦,洞箫一缕,哀涩清绵……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头上,……听者寻如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唯有点头。”
上述引文剔除了部分描写,择取文章大概骨架:随着夜渐入深,中秋夜的喧闹也渐归寂静,奏乐者、闻乐者也逐渐变化着。从这段删节的引文中看到,张岱写了两种美:世俗的欣赏、知音的聆听。《虎丘中秋夜》本是描绘了节日的繁华热闹,这样子的描写无疑是一幅风俗之画,但是张岱又以“一夫”动人的演唱让张岱“心血为枯”做结,使得本来单调的内容,一下子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与繁华之中,亦然有甘于“落寞”之人。这也让我看到了“江南市井”的另一面:人间烟火之中,亦然又些许不是食烟火之客。从这里便可以说,张岱的《陶庵梦忆》虽然记录过往了种种热闹的场面,却是经过张岱之手装饰过的“江南面貌”,这也包括那些在前文所说道那些文章,原因便是在于是张岱“能无梦想”所做,自然也含有美化的成分,故《陶庵梦忆》的那种“城市热烈之美”的审美风格,可以说是取自于俗世,用之于士大夫之趣也。
二、从“序文”审视《陶庵梦忆》对“繁华”之反思,体味“俗世美”的悲剧内涵
《陶庵梦忆》是一本颇有意思的书,全书八卷,篇目繁多,各自独立成章,但是《自序》和末篇《琅嬛福地》又首尾相呼应,使得整本书结构浑圆,呈现着“梦忆”的题旨。正如张岱《陶庵梦忆序》中所言:“饥饿之余,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故从这个角度看,《陶庵梦忆》一书是一部“忏悔”之作。作者张岱在为自己先奢华后凄凉的命运负罪感的同时,对于当时沉溺于“俗世美”之中的自己自然有着客观的反思,较为典型的有《二十四桥风月》、《西湖香市》。
首先,从看俗世之美中的“繁华”,实则是无尽底层人民的艰辛。《二十四桥风月》中这样子写道:
……而诸妓醵钱向茶博士买烛寸许,以待迟客……或自相谑浪嘻笑,故作热闹,以乱时候。然笑中哑哑声找那个,渐带凄楚。夜分不得去,悄然暗摸如鬼,见老鸨,受饿、受笞,具不可知……弟过钞关,美人数百人,目挑心招,视我如潘安……
读来令人凄然。原来《陶庵梦忆》中“市井”生活表面繁华,歌姬的歌声,茶博士的好茶等等,都是为了少数人享乐。女子的不幸命运,就连哭泣的权力也丧失了,须得卖笑于公子王孙。所以,眼见之繁华,美酒、笑声背后,又有含着多少的血泪呢?不由让人深思。
其次,从世事变幻的角度看“繁华”,发现“繁华”难以留驻,不过几人乐,百家愁也。《西湖香市》这样子记载: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时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一民词送。……
从这篇看,是讲述西湖香市的兴衰,但张岱的散文中那种“城市热烈之美”也因此更具有一种沧桑变迁的厚重之感。《西湖香市》一文,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繁华”背后的“不堪一击”:政治的腐败、社会基础的薄弱。这也是《陶庵梦忆》此书社会意义所在。这所谓俗世繁华之美,竟然只是些儿“虚幻”的假象,让张岱追忆过往之际,不由为之心痛。
于是综上两个角度,笔者对《陶庵梦忆》之“悲剧内涵”做了如下的思考:
《陶庵梦忆》名为为己“忏悔”,受到佛家因果之说的影响,使得亡国之罪感压在张岱的心上。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张岱在遥思旧朝,贪恋过往种种美好之际,又清醒看透种种事件之根源,因而,《陶庵梦忆》中俗世之美所向呈现的“繁华”之表象,有着张岱完全站在人生哲学高度上的思索。只有怀着一种他同样“悲悯”的目光去仔细体味“繁华”的细微之处,才能真正理解《陶庵梦忆》一篇篇文章中俗世繁华背后的真滋味。
- 上一篇: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古诗,看破世俗,洒脱恬淡
- 下一篇:每天多一点诗意——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