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益靖节,别号五柳先生,是晋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这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异常尖锐复杂,整个社会动荡不宁。中国北方广大地区被匈奴、鲜卑等五胡所占据。东晋统治者们不仅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北方人民漠不关心,反而在江南大量兼并土地,奴役大批田客、部曲和奴婢。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也愈演愈烈,司马氏的中央政权同地方势力的斗争、南北士族间的斗争最后导至刘裕篡晋而建立了刘宋新朝。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日趋衰微没落的官僚家庭。
在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诗人第一次出仕,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即辞官归家,在家一直闲居了六、七年。到晋安帝隆安四年,他又出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一年余,因母亲去世,归家丁忧三年。在诗人四十岁时,他最后一次出仕,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他担任彭泽令只有八十余天的时间,即因不甘为五斗米向小吏折腰而解绶去职。陶渊明就这样结束了十三年来时隐时仕的历史,开始走上了完全归隐的道路。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是诗人目睹身受官场的黑暗醒龊,这同他热爱自由的高洁人格是大相径庭的,于是他象笼中鸟飞返“旧林”,池中鱼,游向“故渊”一样回到了自己的田园。
归田后的几年,由于家里还有些田地和憧仆,他本人也经常从事轻微的劳动,生活尚可勉强维持温饱。但以后由于火灾、战乱,加之年老体衰,生活日趋贫困,他却仍然坚持种地耕田的“常业”。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诗人结识了不少农民朋友,他们一起劳动,一起谈农事,通过亲身参加农业劳动,使他对农民的辛苦艰劳有了体验,并且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同情。劳动艰苦,生活贫困,却更坚定了他洁身自好的素志,更加痛恨不劳而获的巧取豪夺。晋末朝廷曾征召他为著作郎,被他断然拒绝。有一次陶渊明因无食而僵卧几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并劝他出仕,临走时还赠他米、肉,也被他“磨而去之”。陶渊明在艰苦困顿中过了二十年的躬耕生活。宋文帝元嘉四年秋,他可能预感到自己不久人世了,于是为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自祭文》一篇,一个多月后便于世长辞,终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现存诗一百二十六首,文十二篇。他的散文辞赋别具一格,卓然成家,象《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世不遇赋》、《桃花源记》等都是有名的篇章。其中《桃花源记》一篇,诗人用清新流畅的语言,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抒发了他的社会理想。他幻想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家家丰衣足食的乌托邦式社会。这种理想反映了农民的自由平等愿望,是对黑暗封建制度的抗议。但最能代表陶渊明文学成就的还是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五言诗。陶诗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他归隐生活的田园诗,另一类是反映他理想志向的咏怀、咏史诗。
在田园诗中,他描绘了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风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其一)也抒发了在这种环境中自己的闲适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外,他还歌咏了自己的劳动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有的诗中还叙述了他自己同农民的友谊。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陶渊明之前,只有少数几首描写农业生产过程的周代农事诗,象陶渊明这样对平凡农村生活题材进行了多方面的开拓并引进诗歌领域,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如果说田园诗反映了陶渊明性格中“静穆”的一面,那么他的咏怀、咏史诗则反映了他性格中“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如《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可待!”诗中所歌颂的精卫和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疾恶愤世精神的写照。
陶诗有极高的艺术性,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用赋体的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来写平凡的农村题材,却能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象“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这样的诗句都明白如话,但其中却积淀着深厚的生活体验,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耐人咀嚼寻味。这种不露斧凿雕琢之痕的艺术境界,是难以企及的。另外,陶诗中的抒情是同写景叙事融合在一起的。
他笔下的景物无不浸透着诗人的感情,袅袅的炊烟,依依的麦苗都体现着诗人的主观情趣。诗人特别喜欢歌咏的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也莫不是他性格的写照。宋朝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瘪而实腴”,是的当不易之论。陶渊明是我国古代开宗立派的诗人,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都曾尽力追暮陶诗的平淡意趣。晋宋以来一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向黑暗现实妥协的诗人也都从陶诗中汲取精神力量。当然.陶诗中消极避世、乐天安命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给后人以一定的消极影响。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