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诗人,他被称为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贫困,所以事事亲力亲为,他拿着笔的手也同样握着锄头;他的生活富裕,因为他为全天下的文化人建造了一个毁灭不了的精神家园。他就是——“五柳先生”陶渊明。
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政治环境因复杂而恶劣。朝代的更迭带来频发的战乱,人祸引来天灾,瘟疫、饥荒,简直民不聊生。据不完全的文献资料统计,我国在东汉时期人口峰值达6000万,到了西晋,却只剩下了1600万,到了东晋,人口勉强维持在1700万。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并且他不是寒门出身。史料记载,陶渊明的曾祖父曾是大司马,祖父父亲都曾为太守县令。陶渊明自己也曾多次任官,甚至与后来的两位皇帝桓玄、刘裕共事过。按常理,陶渊明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的可能性很大。但他最终,却还是遵循孔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事准则,以布衣蔬食拥抱自然的生活姿态选择了田园生活。
从孩童时期起,陶渊明就只喜爱自然,不喜欢拘束;只喜欢读书、不擅长社交。正如他在诗文中所写: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 十六》
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陶渊明也自然而然生出凌云壮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九)》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可是,进入社会后的现实生活并不如意。一方面,政治漩涡中,文人的命运难定朝不保夕;另一方面,门阀制度下官官相护很难出现政治清明,而个人也不易拥有独立话语权。没有出头之路不说,还要整天提心吊胆。这样的官场生活暗无天日,除非你愿意随波逐流。做长袖善舞钻头觅缝的苍蝇,做笑里藏刀口蜜腹剑的小人。
陶渊明会愿意吗?当然不会。所以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我宁肯回去挨冻受饿,也不想再忍受官场污浊。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其实在“归去来兮”之前,陶渊明还反反复复的出入官场。因为他还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在写给儿子们的家书《与子俨等疏》中,他展露出矛盾、懊恼却又无奈的情绪:我这个做父亲的,性情刚烈、才能拙劣,常常会和社会冲突。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没有办法。我担心引来祸事,所以只能离开官场。使你们随我年幼便挨饿受冻,没有好日子。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我们会说,既然有了选择,就必须付出代价;如果站在主观角度,我们会认为,陶渊明用当下的安贫乐道换取了之后的流芳百世。
提到陶渊明的作品,可能我们第一印象都是他的淳朴、自然。其实,并不限于此。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后世的众多文人大家都曾为陶渊明写过诗,苏轼在《与苏辙书》说,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就好比一壶茶。第一口你会觉得没什么滋味,第二口第三口你才知其中佳韵回味无穷。
有诗为证:
陶渊明写云朵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你看这世间万物,每一件都有可以依靠的对象,除了天边的流云。所以以后看云,每一朵都是那么的孤独。
陶渊明写生活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露水打湿我的衣服,这没有关系,只要我隐居种田的愿望没有违背就好。
陶渊明写死亡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去就死去吧,还有什么好说的。我将身体托给山陵,从此青山便是我。
读到这里,你还会说陶渊明是个消极的避世者吗?在所有人求仙问道、寻欢作乐、急功近利的时候,只有他,如此豁达!
细读下来,陶渊明的每一组诗似乎都带着世外高人般返璞归真的气质。他的诗歌永远如世外桃花,没有功利性、没有教化目的;他是第一位为自己写诗的文人,也是第一位将日常生活彻底诗意的知识分子。有一句话可以评价陶渊明: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当世界与我背道而驰,我将一切都不再挽留。
陶渊明,就是那位眼中孤独,但心有花园的五柳先生。
- 上一篇:杜牧登楼远眺,写下一首诗,最后7字别出心裁,令人叫绝
- 下一篇:陶陶任性一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