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题西林壁》:苏轼最浅显易懂的一首诗,堪称哲理诗中的妙品

《题西林壁》:苏轼最浅显易懂的一首诗,堪称哲理诗中的妙品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31 17:34:46
阅读:

本文乃追寻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这是苏轼游庐山时题于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作为一个游山者,作者本可以如他以前无数的山水诗作者那样,去描绘自己眼中山水的种种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心中所唤起的种种审美感受(想象、情感等诸多心理反应),然而苏轼没有这样做,他独辟蹊径,在这首小诗中写出了新意。

《题西林壁》:苏轼最浅显易懂的一首诗,堪称哲理诗中的妙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作者以雄键的笔力,道出工自己游览庐山一个总的感受,一个新的发现:正面望庐山,庐山是一道横亘长空、绵延苍翠的山岭,可当转到它的侧面一望,它却变成了一座峭找高耸的山峰,位置不同,距离不同,同一庐山,在人眼中呈现出各各不同的形态。写到此,作者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之所以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住庐山的真实形态,就是因为身处此山之中,眼界大受周限之故。

《题西林壁》:苏轼最浅显易懂的一首诗,堪称哲理诗中的妙品

苏轼

诗歌到此结束,作者不再由此生发开去发表抽象的议论,可他实际上已经告诉了读者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难道仅仅观庐山是如此么?普天下山山岭岭,又何尝不是因观看角度不同而给人以各各不同乃至迥然相反的印象?再一体味,普天之下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因观察者立脚点不同,而给人以各各不同乃至迥然相反的印象?足见不仅游山,对于任何事物,人们倘若陷在狭小的圈子里面,便会使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只有超越这个狭小范围,从各个角度去客观地看待事物、研究事物,并综合其结果,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总体认识,才能接近客观真理。

《题西林壁》:苏轼最浅显易懂的一首诗,堪称哲理诗中的妙品

苏轼

一首小小的绝句,竟然包孕着如此耐人寻味的道理!这便是诗的理趣。这也即是说,诗歌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揭示出了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从而使读者受到启示、得到教益。

人们常说唐诗以情韵见长,宋诗以理趣取胜,对此倘不作绝对化的理解,是大抵不错的。如果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游庐山诗《望庐山瀑布》与此诗相较,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内容风格上的差异。李诗着眼对瀑布的描绘:阻光明丽,莹烟缭绕的香炉峰前,瀑布飞流直下,耀人眼且,撼人心魄,对此壮丽景象,作者不禁从内心喊出:那不是银河丛九天泻面下了吗?这一疑问,表达出了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狂喜之情。

《题西林壁》:苏轼最浅显易懂的一首诗,堪称哲理诗中的妙品

苏轼

可以看出,李诗充满激情,而苏诗冷静理智:李诗反映出诗人的浪漫,苏诗体现出哲人的深邃。两首同样题材的绝句,的确可以见出唐宋诗差异的一斑。

《题西林壁》在写法上始终不离开庐山的形态和观庐山的感受,将抽象的誓理溶入具体的形象之中,使人读之余味不尽而毫无枯燥之感。宋人的哲理诗不少,此诗堪称其中的妙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