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还记得你的毕业照吗?难得的情况下,幸运的一人儿,还能和我们地学界的院士一起照毕业照,给自己的毕业生涯留下深刻的回忆,回顾地学院士当年毕业照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也都个个是大神。
常印佛 | 矿床地质学家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
图为常印佛在国立清华大学三年学习成绩(1949~1952年度)
常印佛高中毕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因理想是当地质学家,因此选择了清华大学地质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最终被前者录取。
陈梦熊 | 水文地质学家
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
1942年西南联大张席褆教授的“新生代地质”课的考题
1938年,陈梦熊开始了在西南联大的学生生活。张席褆是西南联大地质系授课较多的老师。张席褆教课认真又有激情,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至今陈梦熊还记得每当他讲到恐龙时,声调就会变得高亢而有力,特别是念到dinosaurs(恐龙)一词时,声调突然加高,这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清如 | 矿物加工工程专家
1946年至1948年,就读于国立英士大学(今浙江大学)机电系。1948年9月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1952年毕业留校,同年9月全国院系调整时调至中国矿业学院。
陈清如毕业证书
1947年,考入了地处浙江金华的国立英士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不久,由于家境衰落,生活费难以支付,还有学校的不安定,使得陈清如只得选择退学。1948年,他以全额奖学金考入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国立唐山工学院采矿工程系选矿专业学习,4年大学生活结束后,1952年,他获得了当时学院院长顾稀签名盖章的毕业证书,毕业证书的背面有他4年间各科的学时和成绩,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校方留校任教。
陈学溶 | 气象学家
1934年考入气象研究所第三届气象练习班,师从竺可桢等名师。
1981年11月,南京气象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照
陈学溶在1943年8月参加高等考试初试及格颁发的毕业证书。
顾知微 | 地层古生物学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顾知微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注册证(1942年3月23日办理)
1947年,顾知微与西南联大及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部分师友在南京花露岗老家门前留影(胡伦积摄)前排左起:胡伦积夫人、黄宣玲、杨开庆夫人、穆恩之;中排左起:顾知微、卢衍豪、杨开庆、关士聪、张咸恭;后排左起:陈梦熊、李广源、刘鸿允。
侯仁之 | 历史地理学家
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侯仁之(三排左二)在燕京大学毕业照。
胡聿贤 | 地震工程学家
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
1946年,胡聿贤在国立交通大学时成绩单。本成绩单记录了胡聿贤1941年到1946年间在国立交通大学的各科学习成绩。
黄士松 | 气象学家
1938年黄士松考取了中央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中央大学位于浙江永康,师资力量雄厚,图书仪器比较齐备,当时能被中央大学录取也属于佼佼者了。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战火纷飞,1937年10月中央大学年西迁至重庆,学校新校址选定重庆柏溪,黄士松也随学校辗转到重庆柏溪读书。在柏溪的第二个学期,黄士松因手指受伤,学习工科的一些课程很不方便,于是转到了地理系的气象专业。
就读中央大学期间同学合影(自左至右:顾震潮、陶诗言、黄士松、陈其恭)
1945年6月25日,黄士松告别恩师涂长望以及中央研究院赵九章所长和所内各位同仁,赴美国学习。与黄士松一同赴美的气象方面共有9人。其中5人是通过考试取得资格的,另外4个是交通部直接派往美国的。1945年10月1日,黄士松他们终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
1945年冬芝加哥大学气象系的中国学生(自左至右程纯枢、郭晓岚、丘万镇、左五陈其恭、左七叶桂馨、谢义炳、黄士松、右一叶笃正)
黄熙龄 | 岩土工程专家
194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1949年,黄熙龄(前2排左6)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留念。
李德生 | 石油地质学家
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
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45年3月在中大与大学同学,第一排居中为李德生。
李玶 | 地震构造专家
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
中央大学地质系三六级毕业师生合影(前排左起:萧楠森、张祖还、姚文光、陈旭、李学清、张更、徐克勤、丁传谱、蒋志起;二排左起:张瑞锡、李玶、杨鸿达、汪正然、季寿元、胡海涛、陈锡奇、李伯皋;三排左起:金万林、刘宗琦、耿文溥、段承敬、何铭钰、许靖华、黄庭柱)。
1952年8月13日,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毕业同学与全体教职员合影(第二排左起:刘元常、李玶、汪正然、郭令智、徐克勤、姚文光、李学清、陈旭、张祖还、肖楠森、杨鸿达、王德滋、俞剑华、张瑞锡,摄于四牌楼校园大礼堂前)。
刘广志 | 探矿工程专家
新中国地质部门探矿工程奠基人,从事探矿工程58年,是我国涉足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钻探、掘进工程专家。
西北工学院1947届毕业生刘广志
邵象华 | 钢铁冶金专家
193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38年获伦敦大学冶金硕士学位。
1934年,庚款留学出发前全体留学生合影(前排右四邵象华)。
田在艺 | 石油地质学家
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后在玉门油田、陕北等地参加石油地质勘探。
中央大学地质学系同学毕业合影(摄制时间为1945年,田在艺即将从中央大学地。质学系毕业。毕业在即,田在艺与同学们来到照相馆,合影留念。后排:沈永和,仝子鱼,胡海涛;中排:张传淦,张有正,张瑞钖,边效曾,何立贤;前排:郭鸿俊,吴崇筠,李德生,靳毓贵,田在艺),摄于1945年。
王鸿祯 | 地质学家
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国立北京大学地质学会欢送一九三六班毕业纪念留影(二排右起:金耀华、郁士光、何作霖、谢家荣、葛利普、斯行健、高振西、王嘉荫、赵金科、四排右四为王鸿祯)。
图为1979年,北京地质系1939届在京学友合影(前排右起:杨博泉、袁宝华、吴成高;后排右起:马德曾、关士聪、朱国平、贾福海、燕树檀、王鸿祯)。
1987年10月,王鸿祯出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挂牌仪式(左起分别为翟裕生、何镜宇、苏良赫、池际尚、王鸿祯、王良、袁见齐、杨遵仪、王大纯)。
魏寿昆 | 冶金学及冶金物理化学专家
192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1935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图为1935年魏寿昆在德累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证书。
1929年北洋大学矿业系毕业班毕业实习时参观辽宁本溪钢铁公司,站立右3为魏寿昆。
1949年6月1日,北洋大学冶金系毕业班学生合影(第二排右3为魏寿昆)。
谢家荣 | 地质学、矿床学家
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2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
1915年,地质研究所学生在北京红楼合影,他们是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从左至右:卢祖荫、叶良辅、徐渊摩、周赞衡、徐韦曼、朱庭祜、刘季辰、李学清、谢家荣、赵志新)
谢学锦 | 应用地球化学家
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重庆大学化学系毕业班合影(一排左起:钱德荪 汪和卿 谢学锦)。
杨起 | 煤地质学家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1943年,扬起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野外留影。
叶笃正 | 气象学家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40年,叶笃正从清华大学毕业时的证件照。
曾融生 | 固体地球物理学家
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
1946年月在福建长汀大学毕业照。
周镜 | 岩土工程专家
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获硕士学位。
1946年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合影,前排右五为周镜。
竺可桢 | 气象学、地理学家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与贵州浙大校友合影,摄于1939年6月22日。前排左3为竺可桢
整理自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版权归所属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