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有着深刻的政治敏感性
从陶渊明的仕履可见,虽然他不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人,而且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选择隐居,但他在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并不完全是一局外人。他先后任职于当时最有势力的两大军事集团,又与当时的权臣结交。其中有多少故事,陶渊明的心路历程何在,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陶渊明是有一点政治敏感的,在桓玄未起事时,就已经感觉到他可能失败,因而及时全身而退;而在刘裕军幕时,也觉察到刘裕的动作,因为政治理念不合,也没有积极参与到刘裕取代东晋政权的活动中。
陶渊明一直担任的都是低级的官职
陶渊明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陶渊明的人格上有清和义的一面
陶渊明形象基本上已经定型。作为隐士,他拒绝与政治同流合污,同时感情上同情于东晋王朝,不与篡夺皇权的刘宋王朝合作,所以人格上有“清”和“义”的一面。作为诗人,他的诗歌游离于六朝世家大族控制的注重辞藻的诗坛,从而创作出一种经过淬炼而以不经意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田家语”和质朴平淡的诗风。
陶渊明是一位身后出名的人物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即一个作家在其生前并不知名,但在他身后,他的名声越来越大,陶渊明就是一个典型。在传统的文学史建构中,作家居于中心地位,他不但决定作品的价值,而且阐释作品也要通过作家的生平和思想来解释。但陶渊明及其作品成为经典,并不仅仅因为陶渊明个人的缘故,其实可以说,陶渊明是被选择的结果。他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符号,不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后世读者选择他的结果。从这一点可见,读者,特别是像萧统、苏轼这样的强势读者,他们在文学史运动或文学经典建构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归园田居 其三
[魏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