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29 18:58:31
阅读: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陶渊明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字。他头顶田园诗人的桂冠,身佩隐士、菊酒、桃花源等标签,似乎随心吟唱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位大诗人;又好像没有刻意做任何努力,只是手把菊花喝口酒,就树立起令人称羡不已的一座文化丰碑。

09月23日下午,2017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丝路传韵”系列讲座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精彩开启。讲座现场,主讲嘉宾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知名陶渊明研究专家马予静以《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为主题,通过探析陶渊明的田园日常生活,带领大家深刻领略了其诗意人生的深度与高度。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主讲嘉宾:马予静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陶渊明的诗意田园》讲座现场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陶渊明的诗意田园》讲座现场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讲座开始,马予静首先提出自己观点。她认为,陶渊明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大原因上应该说是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象征符号,这个文化象征符号使得后代文人对他充满了一种崇敬与向往之情,且他的这种文化象征符号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陶渊明有着避世超越,洁身守志的人格精神;另外就是,他的委运任化,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个对于后代人是有着思想启示作用的。马予静说:“如果说儒家所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激情的文化状态,那么,陶渊明代表的就是一种闲适的闲情文化状态,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符号。”

此外,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功绩卓著,他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马予静解释道,关于这个文学现象,我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题材内容上的开拓,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开宗立派,创立田园诗派使其自成一家;二是通过田园诗的描写,他找到了一个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也因此而树立了一种新的美学风范,这种美学风范就是平淡自然,一种外在上看起来平淡自然但事实上却包含着深厚意蕴的平淡自然。

而且,我们也都知道,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又与谢灵运并称为“陶谢”,陶谢之后,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派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二者合流,到唐代就形成了一个著名的诗派,即山水田园诗派,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现象。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那么,陶渊明是如何做到这些呢?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其背后是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作为支撑?所抵达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境界呢?马予静通过几首诗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

马予静说:“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行为就是归隐,他的归隐之举,如果去提炼一下的话,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为什么归?那就是——养真;归到哪里?处所——田园;归隐之后怎么办,以什么为生?——躬耕。基于这样三个关键词,我们选择三首诗,来跟大家分享。”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此诗以读书为契机,写“守拙归园田”的日常生活之乐。

马予静解释道,“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首先作者先对环境做了铺垫,之后说“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这个时候才开始读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作者说自己所住的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狭窄的地方,那些高车大马进不来,所以自己才能够过得上一种不喧嚣的幽居的生活,下面,“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就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陶渊明读的闲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那么,为什么陶渊明能够把日常生活写的如此美好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先对陶渊明的基本思想和态度有一个认识。我们知道,陶渊明的归隐是他最大的、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行为方式。但是,陶渊明的归隐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也是经过了很多次的矛盾斗争后才找到的一条出路。

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中间有13年的时间左右摇摆,最后到41岁的时候彻底归隐。在这期间,陶渊明有五次事例,29岁,江州祭酒,然后做了桓玄的幕僚,以后又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最后彭泽县令。那么,很多人会说,陶渊明在官场上五进五出,他为什么要归隐呢?马予静认为,事实上,陶渊明的归隐有根本原因是:“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就是与这个世道不相合,所以,他才选择“弃官从好”。马予静说,在陶渊明的人生观里面,他的人生目的就是“任真无所先”,人生态度就是“养真衡茅下”。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此诗以劳动为中心,写“养真衡茅下”的躬耕垄亩之乐。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马予静认为,读这首诗,我们一定要看到陶渊明诗歌的一个特点,就是往往是卒章显其志,就是这个劳动也让他感到心愿满足,也让他感觉到轻松快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连雨独饮》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黾勉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此诗以饮酒为主题,写“重觞忽忘天”的玄远超脱之乐。

马予静解释道,“运生会归尽”,“运生”的意思就是生命的运行,指的就是人生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运生会归尽”就是谁都会死,“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有神仙,他们现在在哪里呢?所以什么都有可能死。“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这就是我们说的“任真”、陶渊明的追求。“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云鹤生有神奇翅膀,遨游八荒片刻即还。“自我抱兹独,黾勉四十年”,自我抱定听任自然,勤勉至今已四十年。现在怎么看?“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身体虽然不断变化,此心未变有何可言?

马予静说:“这首诗的关键就是陶渊明对于自己生命如何安放于田园的一个思考。读起来相当不容易,所以,你要想读懂陶诗,必须得有两个味。一个是要有一定的人生旷味,你要了解人,了解人生,了解生活,了解人性,才能够理解陶渊明,因为陶渊明思考的就是一个人生和生命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田园不田园的问题;第二个,你要想读懂、读透陶,必须要有一个品位,要耐心地去品才可以。”

讲座最后,马予静深沉地说,陶渊明在死之前曾为自己写下自祭文,说自己是“含欢谷汲,行歌负薪”。“谷汲”,在山谷里舀水,这是很苦的日子,天天上山砍柴,但是陶渊明都是含着笑,唱着歌去渡过这个艰难的。这就告诉我们,首先要树立起一个很高远的目标,然后还要为这个目标做出来一定的选择,要有所取舍,同时还要为这个目标最后的实现去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够最终达到生命的圆满。

版权声明:

⊙部分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博河南】文博+文学+文史,一起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精彩回顾|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