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顾名思义,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巧妙诱敌,造成错觉乘机歼灭敌人的策略。
战争中地方的指挥乱成一团,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变故的发生,这是:潭水高出地面,随时有溃决危险的征象。必须利用敌人失去控制力的时机而将它消灭。
汉高祖刘邦在还未称帝时,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许多将官也投降了项羽。本来已经归顺刘邦的魏王豹,这时看到楚军的势力强大,编借口回去看望生病的亲人,离开汉军,到达河关后,就与项羽和好,宣布反汉。
魏王豹投降楚军,这对刘邦在军事上造成极大的威胁,有被他们左右夹击的危险。刘邦派郦生去说服魏王豹,动员他重新回到汉军来,可是他哪里肯呢?没有办法,刘邦只好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认命柏直为大将,统帅兵马扼守在黄河东岸的蒲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津,阻止汉军渡河。柏直还命令部下,把老百姓的船只全部搬走,不许民船下河。他还把蒲坂防守得十分严密,自以为汉军就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过黄河,魏王豹可以高枕无忧了。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防守,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作出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择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了。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坚若磐石;固如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拴着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后方要地安邑。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让汉军打的惨败,魏王豹也被韩信活捉。
还有一个声东击西的经典故事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郭子仪声东击西击败吐蕃。
郭子仪是唐朝的著名大将,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唐肃宗曾感慨道:“虽然大唐是我的天下,实际上是凭借你的再造之功。”郭子仪顿首感谢。
“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国力衰落,边疆空虚,公元762年,吐蕃大举攻唐,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几个州,次年又攻占了长安。长安沦陷后,郭子仪紧靠自己的几千人马,坚守在长安城外,阻挡十万吐蕃兵东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夺取长安呢?郭子仪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采取了这样的策略:他派二百骑兵到陕西蓝田北面,白天摆鼓呐喊,夜晚燃起火把,牵制吐蕃兵力。郭子仪并佯作向蓝田城东进军,暗中却率主力杀向蓝田城西。吐蕃兵果然中计,十分惊慌,郭子仪迅速集中所有兵力,从背后猛扑过来,打得吐蕃兵措手不及,郭子仪又派人四面喊叫:“郭令公率大军将你们包围了,赶快投降吧!”吐蕃兵不明真相,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慌忙引兵逃走,长安城又回到了唐军手中。
从以上二例看来,运用“声东击西”的计谋,必先观察敌方指挥者的意志是否混而定;敌方意志混乱,运用此计就获得胜利,敌方意志不乱,就要反而吃败仗,这便是一条冒险策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