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门阀政治的鼎盛时期。门阀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以血统分贵贱,等级森严。豪门士族子弟,哪怕是白痴,也能享受特权,担任要职。而寒门庶族子弟,即使品学兼优,也很难获得入仕机会。故有“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之说。不过也有例外,平民之家出身的东晋名将陶侃,完全是通过自身努力,跻身上流社会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屌丝逆袭,草根翻身。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一作士衡)。原籍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后举家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陶侃六岁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湛氏抚养成人。长大后,陶侃虽有才干,却无展露才华的机会,只好在县里当了小吏,生活拮据。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鄱阳郡孝廉范逵顺道登门探访。当时陶侃家中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为不让儿子难堪,陶母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换钱,买来酒菜招待范逵。又把垫床铺的稻草剁碎,用来喂范逵的马。还拆下一间草房的柱子,劈成柴块,烧火给范逵取暖。范逵受此厚待,十分感动。“截发留宾”于是成了千古美谈。
当然,范逵也没白吃白喝。不久,范逵就在庐江太守张夔面前大力推荐陶侃。张夔于是征召陶侃为督邮。督邮是郡府的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由于工作出色,旋即升为主簿。陶侃很懂得感恩。一次,张夔的妻子生病,需要到几百里外的地方请医生。当时正下大雪,天气恶劣,郡府其他人都感到为难,只有陶侃主动要求前往。大家都称赞陶侃有情有义。
后来,张夔举荐陶侃为孝廉。举孝廉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孝廉举至朝廷后,要先到宫廷保卫部门见习一段时间,熟悉行政事务。然后经考核选拔,授予低阶官职。陶侃到京城洛阳后,由于出身低微,求职并不顺利。几经周折,才被任命为武冈(今湖南武冈)县令。然而,陶侃到任后,却与当地太守不和,于是弃官回家。后来在郡里谋了份工作。
如果不是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陶侃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是一场皇族为争夺朝廷控制权而引发的内乱,最终导致西晋亡国,天下长期分裂。乱世出英雄,兵荒马乱反而为陶侃提供了施展才干的机遇。太安二年(303年),义阳蛮张昌在江夏郡聚众作乱。西晋朝廷任命大将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军前去镇压。刘弘一上任,即任用陶侃为南蛮校尉长史,进驻襄阳,讨伐张昌。从未有过从军经历的陶侃,在与张昌交战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两军多次交锋,陶侃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后将张昌擒获。此后,陶侃任江夏太守、鹰扬将军,又参与平定了陈敏之乱、华轶之乱。史记记载,陶侃治军严肃整齐,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身无私财。
永嘉五年(311年),陶侃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当时天下饥荒,盗贼横行,西阳王司马羕的部下也勾结西阳蛮,在长江水道上截船抢劫。陶侃令部下假扮商船引蛇出洞,活捉了数人。然而派兵逼司马羕交出其余的二十多名盗贼,全部处死。从此水陆畅通,流民也逐渐返家,从事农业生产。陶侃又开设集市,与蛮夷开展贸易,百姓大受其利。
建兴元年(313年),流民首领杜弢在湘州(治今湖南长沙)聚众作乱,杀长沙、邵陵、衡阳三郡太守,南破零陵(今湖南永州),北攻武昌(今湖北鄂州)。陶侃预计杜弢会偷袭武昌,便在武昌周围设伏。杜弢果然来攻,陶侃令伏兵迎头痛击,大破杜弢。陶侃以功迁升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然而,到了第二年,陶侃却在沔口(今湖北汉口)、林障(今湖南岳阳市以北地)连吃两场败仗,导致被免职。不过,虽然被免职,陶侃仍以布衣身份行使先前的职权。免职留权,这种处罚方式在历史上可能绝无仅有,堪称奇葩。
英雄人物从来都是誓不言败。陶侃于是重整旗鼓,向杜弢的大本营长沙发起进攻。这一仗打得比较顺手,陶侃犹如秋风扫落叶,大败杜弢,一直追击到了长沙城下。由于打了胜仗,陶侃又官复原职,免职留权的奇葩处罚自然也就作废了。此后,杜弢引诱武陵郡五溪蛮攻打巴陵(今湖南岳阳),企图截断陶侃后路,亦被陶侃出奇兵打败,斩首千余级,归降者达万人。建兴三年(315年)八月,陶侃与杜弢历经数十次交战后,决战于长沙。杜弢兵败城破,投水自尽。历时近五年的杜弢之乱被平定。
陶侃战功的不断增加,引起了权臣王敦的忌妒。王敦甚至一度有杀掉陶侃的念头。所幸有人提醒王敦,若杀陶侃,陶侃的姻亲周访定会报复,后果很严重。王敦方才罢休。为削减陶侃的军事实力,王敦将陶侃派到偏远的广州去当刺史。
当时的广州被王机割据,朝廷根本无法控制。王机还与杜弢的余部杜弘勾结,唆使杜弘、温劭攻占邻近的交州。陶侃名义上是去广州上任,实际上却是平乱。陶侃到了广州,打败杜弘、温劭。王机则死于逃跑途中。广州于是得以平定。
陶侃屈居广州,并不气馁,仍然心怀天下。有个成语叫“陶侃运甓”,说的就是陶侃在广州的故事。陶侃闲时,总是在早上把一百块砖头搬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搬回书房里。别人问其故,他回答说:“我们还要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今后难担大任。”后来,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指不安攸闲,发奋功业之人。
建兴四年(316年),建都洛阳的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第二年,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是为晋元帝,其疆域大致为淮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东晋建立后,权臣王敦控制了长江上游,自置刺史以下官吏,日益骄横。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从武昌起兵,攻入京城建康,诛除异己,把持朝政。晋元帝死后,王敦意图夺位。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料病死于军中。王敦死后,叛乱被晋明帝平定。
太宁三年(325年)五月,晋明帝司马绍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其他职务如故。史籍中说,荆楚民众听到这个消息后喜大普奔。陶侃治荆州,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颇得民心。
咸和三年(328年),东晋爆发苏峻之乱,京城建康被叛军占领,陶侃的儿子陶瞻也被叛军杀害。陶侃于是被推举为勤王军盟主,出兵斩杀苏峻。此后,东晋保持了70余年的安定局面。陶侃因平定苏峻之乱有功,升任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都督八州军事。因江陵(今湖北荆州)位置偏远,陶侃移镇巴陵,不久又移镇武昌。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病重辞官。将公务托付给手下后,陶侃乘船回长沙。但在第二天,陶侃即病逝于船上,时年76岁。根据他的遗嘱,葬于“长沙城南20里”处,即今长沙市雨花区树木岭的陶公山。陶侃死后,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出身寒门的陶侃,冲破门阀制度,位极人臣,堪称东晋一大传奇。史料记载,作为大土豪的陶侃,家有“媵妾数十,家僮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府”。陶侃有17个儿子,其中9个位至太守以上高官,家族有部曲5000多人,加上部曲的家属,人口达到一两万人。
不过,陶侃的子孙并没有逃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陶侃死后,儿子们就开始勾心斗角,争夺遗产。其子陶夏、陶斌甚至各拥兵数千,互相残杀。孙辈之后,多人消极避世,或结庐山中,或隐居乡野。其中最著名的是曾孙陶渊明,乃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文/谢志东)
参考资料:
1、(唐)房玄龄等合著:《晋书·陶侃传》
2、湖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湖南通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谭仲池主编:《长沙通史·古代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4、温斌、郭艳玲主编:《越秀史稿(第一卷)》,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