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一位集宰相、文豪、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宰相多多,文豪不少,改革家也不时出现,但集三种身份于一身的则不多见。因为力倡改革毫不动摇,王安石被称为“拗相公”,1000多年来对他或褒或贬的评论从未停息。
每逢新春佳节,随着年味的加重,王安石的一首诗就会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有的把这首诗的前两句制成一副对联,有的则把后两句制成对联。原诗是这样的: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足见这首诗受欢迎的程度,足见诗味之隽永,诗人功力之深,才华之异乎寻常。
其实,王安石的诗中成为千古名句的还有很多,例如《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诗味的浓,意境的巧,用词的妙,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王安石诗作流传甚广,散文成就更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评价他的散文风格是“简洁峻切,瘦硬通神”。
一篇300字的短文《伤仲永》,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方仲永幼儿时天赋极高,在诗词上无师自通,出口成章,因而一时间声名鹊起,被乡人视为神童。但是他的父亲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急于利用神童的名声赚钱,忽略了对仲永的后天教育,致使他到了青年时变得“泯然众人矣”。
《读孟尝君传》则显示出王安石读书做学问坚持深思慎取,不囿于前人定论,敢于标新立异。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食客3000多人,历来被认为是礼贤下士、安邦定国的济世之才,可王安石却认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观点正确与否不说,这份颠覆大众认知的劲头就不是常人所具备的了。
宋仁宗时期(1058),王安石曾经给皇帝上书言事,指陈时弊,没有受到重视。多年后,宋神宗继位,王安石迎来了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1069年王安石入阁任参知政事,第二年拜相,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先后出台了农田法、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免行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等。
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受到的阻力也前所未有。针对朝野的阻力,王安石提出了“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一惊世骇俗的论断。
王安石的仕途成也改革,败也改革,他两次入阁拜相推行改革,又两次受阻下野。对于他的改革成果毁誉参半,因而牵连到对他本身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600年后,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可以说是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对王安石持负面评价的观点。在小说中,王安石被描绘成“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终”,就连长相也被说成“一双白眼睛,恶人自有恶相。”
反之,对王安石赞誉有加的也不少,认为他的改革抑制了豪强,使国库充裕,呈现出百年未有的繁荣景象。“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梁启超则评价说:“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时年34岁的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归家途中,特意取道马鞍山附近的含山县,游览了褒禅山。当时同行的有他的两个弟弟安国、安上和其他两个朋友。
他们首先游览了山下的慧空禅院,随后来到华阳洞的前洞,看见此处地势平坦,有泉水从洞侧流出,四周游人络绎不绝。然后又顺着山路向上走了几里路,到达了华阳后洞。经向当地人打听,知道后洞异常幽深,即使是当地喜欢游玩探险的人,也从未有人能够完全探知后洞的秘密。
听了介绍,激起了年轻人的好奇心,五个人亮起火把向洞里前进,想要一探洞里的 奇妙之处。刚开始,只见周围的洞壁上有许多游人的题字。越往前走,道路越崎岖难行,洞壁上的题字也愈见稀少。
后来,有同伴坚持不住了,告诉大家,再往前走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几个人结束了原本雄心勃勃的探险。
游览褒禅山是四月,三个月后,王安石根据记忆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散文《游褒禅山记》。文章中表达了对终止探险的遗憾,同时根据个人的感悟,说出了足以警示后人的几层道理。
王安石悟出的四层意境。
第一层:“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的时代与现代不同,现代人的思维定式是唯我独尊,自以为这一代人占据了智慧的制高点,老祖宗的东西大都在可贬斥轻视之列。王安石那个时代,没有现在这种风气,那时尊奉的是“敬天法祖,”他们对老祖宗的东西都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所以王安石认为,前人之所以有许多后人不及之处,是因为前人对大到天地山川,小到虫鱼鸟兽的探索研究非常细致入微而又面面俱到。
第二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一层的意思很清楚,平坦、路途近的景色游人就多,然而景色通常平淡无奇;危险、路途远的景色游人就少,但是奇妙壮观的景色往往就在险要处,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三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一层讲了不管是寻奇景,还是做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备的条件:首先要立下坚定的志向,其次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第三还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和能够发挥积极辅助作用的工具。
第四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一层讲一个人本来有条件取得成功,但是由于自己不坚持,不但自己会后悔,还有可能受到旁人的讥笑。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做事,虽然也有可能不成功,但起码自己不会后悔,别人也没有资格加以嘲笑。
世间的许多道理看似简单,可是能首先悟到的就不简单。悟到了,能够用清晰、准确而又文采斐然的方式表达出来尤其不简单。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揭示的几重意境就是如此。
例如,平坦、容易到达的景致游人多;险要、不易到达的的景致游人少。虽然险要处风景秀美奇绝,然而肯于蹈险、肯于花大气力去欣赏美景的人却少之又少。赏景如此,做事更是如此,人人都想多赚钱,改善生活品质,但大多数人都想选择又省力又赚钱的路。须知,这样的路却是风险最高的一条路。
听说股票能赚大钱,一窝蜂的涌进股市,结果绝大多数人被套在股市里无法脱身;听说投资理财能轻松赚钱,许多老年人趋之若鹜,最终上了骗子的当,甚至搭上养老保命的钱。凡此种种,总是图轻松、想取巧的心理在作祟。
例如,做事情要取得成功,需要先立志、要有相应的能力,要善用辅助工具,说起来就是几句话,但每句话里面包含的千钧分量,只有身体力行认真做事的人才能有所领悟。
马三立有段相声《十点钟开始》,深刻地讽刺了把立志这件事看得轻而易举的人:这个人先是要当科学家,于是想从打算盘、练算术、加减乘除,三角几何学起;随后又想当军事家,想从立正、稍息、骑马、游泳、开汽车、开火车、开坦克、开飞机做起;后来又想当艺术家,计划一个月学完初中、两个月学完高中、五个月学完大学,然后就搞创作,写出不朽的世界名著。
用相声的形式无限放大轻言立志的荒谬性,人人都能看得清。其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只是还未达到马大师讽刺的极致境地而已。
平庸和杰出的分界不在惊天动地,就在看似简单的平凡中。爱好旅游的人千千万万,有几人能说出王安石式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