梼杌(táo wù)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恶兽,相传是鲧(gǔn)死后的怨气所化。那鲧是谁呢?
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但是最后治水并未成功,后来因为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死因不明,一种说法是“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总之,鲧葬身于羽山,是不争的事实。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神异经》注道:“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意思是梼杌长得很像老虎但比老虎大,毛长,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常被用来比喻态度凶恶,顽固不化的人。
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把梼杌归为了恶木:“梼杌,恶木也,主于记恶以为戒也。”
唐善纯却把梼杌解释为鳄鱼的意思,在《释“梼杌”》一文中说:“‘梼杌’正是苗语鳄鱼的意思。”“梼杌”源于苗语,即是鳄鱼,是楚人的图腾。”
还有说梼杌是上古帝王颛顼的第六子(穷蝉之弟、 黄帝之曾孙、昌意之孙),又名 傲狠、 难训。《春秋》云:“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恶兽。
至于梼杌到底为何物,观者众说纷纭。
- 上一篇:陶朱公《致富奇书》全文讲解
- 下一篇:《闲情赋》——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