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另类的陶渊明——重读陶渊明其人以及其作品

另类的陶渊明——重读陶渊明其人以及其作品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26 13:06:49
阅读:

说到陶渊明,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中小学课本里面不乏他的名篇佳作,文学史上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大诗人,但是,我们真的很熟悉陶渊明吗?

钟嵘的《诗品》对陶渊明评价不低,原文如下: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

钟嵘对于陶渊明评价大体上很准确,尤其是这一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说明了陶渊明诗歌的特点,但是钟嵘给陶渊明那么高评价,却只是给了中品,而非上品。这又是为什么?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说清楚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艺术特色以及后人对于陶渊明艺术上评价的改变。

另类的陶渊明——重读陶渊明其人以及其作品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刘宋初年之间,我们知道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得势,东晋时期更是有门阀政治,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是一个平定叛乱并且忠于东晋皇室位的人,虽然祖父曾经位极人臣,但却陶家又不同于王谢桓俞这样大家族,当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寒门。

这样陶渊明的身份可以做不大不小官,年轻的陶渊明果然当了江州祭酒,当时他的上司江州刺史是王凝之。王凝之存在感很低,但是,他的父亲,兄弟,老婆存在感都比他高。父亲就是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的王右军(王献之),兄弟里面有雪夜访戴的王徽之和也是著名书法家的王献之,,至于老婆嘛,熟悉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那个)的都知道,谢道韫就是嫁给了王羲之家最不风雅,最白痴的人——王凝之,算是遇人不淑了。王凝之信奉“五斗米教”(后来因为迷信这个,果然就被宗教迷信所害死)。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不为你王凝之折腰。恐怕不仅仅是王凝之傻,更重要的是王家和陶家一直不和睦。晋书上有记载‘’:时王导辅政,主幼时艰,务存大纲,不拘细目,委任赵胤、贾宁等诸将,并不奉法,大臣患之。陶侃尝欲起兵废导,而郗鉴不从,乃止。”从史书上记载看陶侃差点就跟王导兵戎相见了,王家与陶家关系如何不言而喻。而到了陶渊明这里,他遇到了一个无能而且关系及其不和睦的王家人。这时的辞官就是可以理解了。

后来的陶渊明仕途更加坎坷,先后当过桓玄,刘裕的幕僚,又先后辞官。桓玄有跟父亲桓温一样的野心,没有父亲的能力,陶渊明辞官也可以理解,对于政治黑暗的一种远离。至于刘裕后面更是改朝换代。陶渊明的辞官很像是阮籍,嵇康对于司马家族不满的那种情绪,不同的是曾经也是有过荀彧一股的匡扶皇室的忧郁。

从这个意义上,陶渊明不停地辞官就是可以解释了,一方面自保,另一方面怀念东晋王朝。想像祖父一样匡扶晋朝皇帝,却发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那么远,那么远。于是,最终归隐山林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他成了农夫,成了诗人。

今天,我们把陶渊明当做诗人来看,陶渊明同一个时代的人却不这么看。正史里面他被放在《晋书·隐逸传》,大家把他当做仰慕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饿死的高洁之士。他的好友颜延之写《陶徵士诔》(陶渊明去世以后纪念的文章)时候,反复提及的也是他的精神,而非一点点文学才华。要知道,颜延之也是著名的“元嘉三大家”之一,文学素养不低,却不提陶渊明的文学贡献。可见当时人们并没有把他当做诗人看待。南朝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界出现了钟嵘《诗品》和刘勰《文心雕龙》,《诗品》把陶渊明评价很高,但只是中品。《文心雕龙》更是没有提到陶渊明。所以,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没有被当时人充分发现。

昭明太子萧统是第一个发现陶渊明的文学贡献的人,于是他编订了陶渊明的作品集。而真正的发现陶渊明价值则是苏轼,朱熹等人在宋代的推崇。陶渊明文学方面固然有很高的水平,但是,后代文人也是把自己的各种情怀寄托在其中。比如苏轼,他一生都在贬谪和等待贬谪的路上,他自己就需要“悠然见南山”的平淡恬适心境去生活,诗歌中田园生活的质朴真实就能缓和官场失意的颓唐,再加上宋诗有一种理趣。这种理趣不是像论文或者哲学书一样高深,而是藏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物描写当中,源于身边的事物和景物,却又提炼出一点点哲理意味。陶渊明的诗歌也是有点这种味道,所以宋人欣赏陶渊明也就实数正常了。

为什么对陶渊明的评价会发生改变呢?南朝文风错彩镂金,四六体骈文,永明体都是推崇华丽的文辞的, 当时主流文风正如晋朝陆机《文赋》说的“诗缘情而绮靡”一句话一样。不被当时同时代的人看重,也是正常。

谈“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句话,不得不提陶渊明的田园诗。写躬耕之苦,陶渊明绝对是文学史上第一人,其他诗人写田园诗都是做客农家的感受,而陶渊明则是亲自去体验躬耕劳作的艰辛。比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就能看出来。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不仅仅是对于官场黑暗的反感,自然更是玄学一个经常提到的概念。相比较魏晋的玄言诗,陶渊明的诗歌并没有那么生硬,有一点点玄理的味道,但是又融入了情与景之中,让人在品读诗歌之时不觉得晦涩,同时又在品读之后多了一份可以咀嚼的回味。

你仔细品读陶渊明的诗歌,平淡不乏味。语言看似简单普通,其实包含了作者在背后的锤炼。只不过,锤炼到了巧夺天工的地步,“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分平淡的十个字,却能把雪的那份轻柔之美描绘出来,就好比一个画家挥毫泼墨之时,弹指一挥间就用寥寥几笔把一幅山水画画好,线条不多,但是神韵已到,你以为画家短短的时间内就是随意画下的,其实都是在心中反复斟酌思考后才一挥而就的。这就是陶渊明诗歌语言功力所在。

陶渊明在钟嵘那中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也是俱佳,但是不属于诗歌范畴。《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都是佳品。《桃花源记》明明是平铺直叙,但是又能创造悬念。而且这个桃花源更是被无数文人骚客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堪称中国版的“乌托邦”。

另类的陶渊明——重读陶渊明其人以及其作品

重庆酉阳桃花源

陶渊明的伟大,一方面是自己诗歌文学方面的功力深厚,另一方面,也是他的经历和作品,为大家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大家可以把自己所想的美好事物赋予在他的经历与作品里。文学的魅力大概于此,文学不仅仅是作家创造了什么作品以及作品所赋予的意义,读者通过阅读所联想到的丰富内涵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陶渊明本身在当时就是隐士,“隐逸之宗”一词对得起他,诗歌方面成就也是称得上魏晋南北朝首屈一指的大诗人。 西方哲人“海德格尔”经典的一句话“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这句话用来描述陶渊明笔下的文学精神世界一点也不为过。

另类的陶渊明——重读陶渊明其人以及其作品

在山中栖居的确富有诗意

相关推荐

  • 另类的陶渊明——重读陶渊明其人以及其作品

    陶渊明代表作,说到陶渊明,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中小学课本里面不乏他的名篇佳作。文学史上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大诗人,但是,我们真的很熟悉陶渊明吗。

    文章阅读
  • 上联:秋风吹熟万顷谷,请对下联一

    陶侃惜谷,”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文章阅读
  • 陶侃69岁开始走向权力巅峰(长江岸边说六朝127)

    陶侃尝出游,建康城破前,庾亮目空一切、傲视天下,以为挥挥手中的羽扇,叛军就会被刮得七零八落,胆战心惊。没想到,苏峻上来一顿乱拳,揍得他鼻青脸肿,落荒而逃。曾经掌控的千军万马如同暴跌的股市一样,转眼几乎化为乌有,庾亮沦为了江边上的一个乞丐。他又能靠什么翻盘、完成惊天逆转呢?

    文章阅读
  • 魏晋陶渊明《时运·其二》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陶渊明简介,他在三月三日出游东郊,想起曾点说过的那一番话,写下了这首纪游的《时运》诗。古代三月三有修褉的风俗,此诗中的“游暮春”、“春服既成”、“乃漱乃濯”等正与修褉事相合。

    文章阅读
  • 读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寻找梦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源位于重庆市酉阳,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是

    文章阅读
  • 人文鄂州之勤政廉政说陶侃

    陶侃惜谷,勤政廉政说陶侃 陶侃(259年—334年),东晋大将,字士行。公元334年6月3日,病逝于鄂州樊口,享年76岁。谥号“桓”,史称桓公。据史志记载,陶侃两度镇守武昌(今鄂州)。 陶侃一生勤政廉政,思民为民。

    文章阅读
  • 木鱼山上侃陶公

    陶侃惜谷,木鱼山上侃陶公湖 边 黄梅下新,有一座山,形同寺庙中的木鱼浮于水面,故名木鱼山。 木鱼山上有座庙,叫陶公庙。建于明朝初年,是祭祀晋代名将陶侃的。相传,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陈友谅兵败,便决堤溃口。

    文章阅读
  • 历代婉约词选十七: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

    含蓄蕴藉,专注古典诗词 | 鼓励原创文学生查子·软金杯(金章宗)风流紫府①郎,痛饮乌纱岸。柔软九回肠,冷怯玻璃盏。纤纤白玉葱②,分破黄金弹。借得洞庭春③,飞上桃花面。

    诗词赏析
  • 雪的别称大全!哪个最美?转给孩子涨知识!

    描写雪的词语,雪晴云淡日光寒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小雪飘洒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总蕴藏着缱绻的诗意然而在古人有些写雪的诗词中却不直接写那"雪"字用的却是更形象的别称这些诗品读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意境接下来父母微课堂为您介绍几个在古诗词里雪的别称吧1。

    佳句赏析
  • 拒绝肤浅,有内涵的诗词赏析:秋日诗词《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