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赵武灵王:史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人?(附胡服骑射之启示)

赵武灵王:史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人?(附胡服骑射之启示)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01 23:27:04
阅读:

(赵武灵王)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资治通鉴·第三卷》

阅读提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原因、阻力及其启示。

赵武灵王:史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人?(附胡服骑射之启示)

在近代史上,林则徐搜罗人才翻译外国书刊,被称作是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是林则徐的好友,1842年,魏源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因而魏源被称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但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若说“放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我认为第一人既不是林则徐,也不是魏源,而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在“放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方面,要比林则徐、魏源早两千多年。

没错,魏源所谓的“夷”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胡人”;夷之“长技”也不是“胡服骑射”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战舰、枪炮和养兵练兵之法。但这真的有区别吗?

我认为区别并不大,因为魏源的“夷”字,本身就是一种泛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关键不在于向谁学,而在于要有学习人家长处的精神。从这一个角度上讲,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本质上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说赵武灵王是历史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实不为过。

我们在前文《战国诸侯纷纷称王,他为何不称王?》中曾提到,赵武灵王不称王是因为“无其实”。“无其实”不仅让赵武灵王羞于称王,也让赵武灵王下定决心要变革图强。

赵武灵王变革图强的办法是什么?胡服骑射!胡服骑射说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是阻力重重困难很大。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两个方面。

《史记》里有个故事,说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的蕢聩与孔悝之乱中,死而冠不免——这是真实版的血可流,头可断,帽子不能乱。子路为何临死还要整理帽缨?因为他要维护自己作为君子的尊严和骄傲。子路不过一个士大夫,便如此看重作为君子的尊严和骄傲,更何况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史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人?(附胡服骑射之启示)

赵武灵王在当时虽然不称王,但他毕竟是中原正统文化养育成长起来的一国之君。一国之君就应该有作为一国之君的尊严和骄傲,否则,便有可能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远的不说,与赵武灵王几乎同时代的魏襄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大家应该还记得,孟子嘲笑魏襄王时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魏襄王为什么被孟子如此嘲笑?因为他丧失了作为君王的尊严与骄傲。

赵武灵王是要吸取魏襄王的前车之鉴,极力维护自己作为君王的尊严与骄傲?还是要放下作为的君王的尊严与骄傲,向胡人学习?这需要赵武灵王作出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对赵武灵王来说显然是极为艰难的。而这,正是他推行胡服骑射的第一重主要阻力。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第二重主要阻力来自于臣子。《资治通鉴》说:“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赵武灵王要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国中的士人有不少反对,公子成甚至假称有病不上朝。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连自己的叔叔都反对,还假病搞罢工,可见当时赵武灵王所面临的阻力之大。

面对以上两重主要阻力,赵武灵王的解决之道体现了他作为改革家的务实、远见、魄力、毅力以及政治智慧。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军队经房子城,抵达代地,再向北直抵大漠深处,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

在登上黄华山顶后,赵武灵王与大臣肥义商议让百姓改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胡服骑射)的事。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一定会理解我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这样做,一定要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自己带头改穿胡服。

赵武灵王在对肥义说这话时,事实上已经放下了自己的身段。是的,作为一国之君的尊严与骄傲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实力的支撑,那么,这种尊严与骄傲只能是虚荣与自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同样会沦为众人的笑柄。

像魏襄王那样打脸充胖子,没有实力也要维护所谓的尊严与骄傲,可能被人嘲笑;像商鞅那样务实,暂时放下尊严与骄傲,通过太监景监得以觐见秦孝公,也可能被人嘲笑。赵武灵王显然是选择了后者,他宁愿暂时放下尊严和骄傲,宁愿暂时被人误解,宁愿暂时被人嘲笑,也要推行胡服骑射。他自己以身作则改穿胡服便已经表明了决心。

赵武灵王:史上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人?(附胡服骑射之启示)

至于国中士人的反对,赵武灵王选择的突破口也是非常明智的。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在所有反对的国中士人中,公子成显然是群贼之王、蛇之七寸,所以,要说服国人同意胡服骑射,必须先让公子成同意。

赵武灵王敏锐地抓住这个关键,派人前去传话给公子成,劝说道:“家听于亲,国听于君。现在我(赵武灵王)向人民宣传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总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办理政事有一定常规,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传道德要先针对卑贱的下层,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

“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己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赵武灵王的这段话有礼有节,既顾念宗族亲情,又言明厉害关系,很有意思,同时也体现了赵武灵王本人治国理政的理念。

但公子成还不领情,他以坚持中原正统文化为理由,说:“我听说,中国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远方外国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使者回报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于是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怎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变服装,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 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国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已经忘记了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

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赵武灵王亲自前往解释,在姿态上表现出了足够的敬意和诚意,而他的话,从赵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接着谈及赵国曾经所受的耻辱,可谓情深意切。

另外,赵武灵王也是话里有话,他的弦外之音是:公子成你是要忍受耻辱维持“旧俗”呢?还是要放弃“旧俗”变法图强?必须作出选择。

公子成听到赵武灵王这番软中带硬的话,终于翻然醒悟,欣然从命。于是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便穿戴胡服上朝。由于有了公子成作为榜样,胡服骑射的阻力顿去。赵武灵王这才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这个事件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有益的启示:

1、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治国理政,都应该务实。贪图虚名,做那些有名无实的事,最终都将沦为历史的笑话。

2、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这个道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这个道理,“胡服骑射”也是这个道理。

3、面对困难与阻力,不仅要有魄力和毅力,还要有正确的解决之道,而不是一味地打压,逼迫服从。诸位可以想想,同样是变法改革,为什么吴起、商鞅会被后世评价为刻薄寡恩之人,而李悝、赵武灵王却没人说他们刻薄寡恩?面对国人以及公子成的反对,赵武灵王如果采取激烈的手段,他的胡服骑射或许也能强力推行下去,但结果会如何?收效会如何?

4、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需要智慧,面对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应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其中,做到有礼有节有效沟通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前提,尽可能地让双方理解彼此的底线和关切则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

(欢迎关注“至简点评”一起交流讨论 读懂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