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文/苗廷彩 编辑/磐石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写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句含义深刻,概括交代了天地之间万物的来源,具有深刻的唯物主义哲学意义。与西方《圣经》中所写的上帝创造万物唯心主义相比,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也被科学界所证实,确实是技高一筹。
句中“天下万物”指的是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有”这里是指天地,也就是太阳和地球,也包括矿石等非生物。太阳为阳,地球为阴,所以,“有”可以简单引申为阴阳二气。“无”这里是指“宇宙混沌大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的意思是: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天地之阴阳二气所衍生的,而天地(太阳、地球)又是“宇宙混沌大道”所衍生的。
这里,老子用反推的方式告诉我们:“宇宙混沌大道”经过很长时间进化发展生成“天地之道”,天地交感再经过很长时间进化发展生成“万物之道”。这里的“无”是“宇宙混沌大道”的“密码”,“有”是“天地之道”的“密码”。万物指的是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
再看《道德经》第一章写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和上面说的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一句是正推,另一句是反推而已。
这里我们可以把《道德经》中老子对“道”的论述概括成三段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万物之道。
一、老子关于宇宙之道的论述
先看《道德经》第一章写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第一个“道”的是指宇宙之道,大宇宙,“可道”的“道”指天地之道,是指天地(太阳、地球);“非常道”的“道”是指万物(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人类)。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混沌大道衍生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再衍生出世上万物之道。这里交代了世间万物产生发展的一个过程。老子又告诉世人,每一个不同的“道”都应该有自己的名字。所以,三个名分别是三个“道”的代号,第一个名是第一个“道”的代号,“可名”是“可道”天地的代号,“非常名”是“非常道”世间万物的代号。所以,可以看出《道德经》的内容含有三大基本要素,那就是宇宙、天地、万物(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人类)。第一章的三个“道”分别内涵着:宇宙、天地、万物。
什么是“道”呢?《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这里的意思是:一阴一阳就是“道”,老百姓日常用品也都是“道”。因为这些用品就可以看成是一阴一阳的结合体。可是,老百姓却不知道这里面的哲理。《周易》书中还把六爻分为:天道、地道、人道。这里的天、地、人也都是“道”。这一阴一阳正是“道”学文化的根本核心,也是能贯穿上面三段论的一条线索。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写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写有:“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里的“无极”也是描述的宇宙之道。什么是无极的状态呢?无极状态代表的是宇宙尚未形成之前的一片虚空,相对哲学而言,无极则是太极产生的地方,它无形无相,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以至于“无名可指”,但却是可以派生出万物的本体,是万物的归属和依据,老子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道”。
《道德经》第四章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也就是说,宇宙混沌大道衍生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再衍生出世上万物之道。《道德经》第六章写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里的“谷神”是指大宇宙,意思是说大宇宙是长生不死的,就像母亲一样,是天地的根本。强调了宇宙的重要地位。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写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一”是指“道”,指宇宙大道,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意思是:“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写有:“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意思是:“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这里的“道”是指自然规律。是宇宙大道,天地之道和万物之道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道”的发展变化是有其固定的自然规律,人们是不能随便改变他的,只有顺应它,守住它,万物才能健康发展。
老子在这里反复提及描写的就是宇宙之道。混沌大宇宙的情况,与《周易》里面的记述是一致的。《易传·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就是指宇宙之道、两仪指天地之道,四项是指万物之道。
关于宇宙之道,大宇宙,中国古代传说也有类似描述,《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描述了宇宙之道演变成天地之道的过程,也就是从太极生两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
二、老子关于天地之道的论述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写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天地之道是没有私心的,公平地对待世间的万物之道,任凭万物自由健康发展,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私心的,公平地对待老百姓,让他们健康自由发展......这里,老子指出了天地之道的特点:无私,顺其自然。并号召圣人等万物学习天地的这种精神。
《道德经》第七章写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思是:“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这里也是说明了天地不自私的特点。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写有:“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里的“道”是指天地之道,天地之间的万物需要阳光的照耀,需要大地的庇佑,需要风雨的滋润。上面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
老子指出:天地虽然伟大,也是要遵循宇宙之道的,也是不能任意妄为,更不能胡作非为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写有:“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这里指出了天地偶尔违反宇宙大道,刮狂风下暴雨危害人类,也是不能长久的,必须及时改正坚守正道。同时教育人类要遵守道的规律为人处世。
三、老子关于万物之道的论述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写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再次强调了世上万物本身就是“道”,它们都是阴阳二气的结合体,阴阳二气充盈其间,互相斗争、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磨炼调和最终达到阴阳平衡,构成了完美的统一体“道”。
人是万物之灵,老子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经》第八章写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谈的是对人的要求,告诉我们:上善的人应该怎么做?最善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心胸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这样的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还有《道德经》第十六章写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在这里提出来万物要有心灵的虚寂、清净,使万物的生活清静坚守不变,才能一齐蓬勃生长。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写有:“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候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写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里,老子从反面提出人们需要注意的事项,做事要善始善终,不忘初心。取得成绩,学会谦虚忍让,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前功尽弃。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苗廷彩:男,汉族,1973年2月出生,安徽亳州涡阳人,大学文化,中学一级教师。爱好易、儒、释、道等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篇。已出版书籍《易学风水实用宝典》、小说《易学风水大师》,参与主编《老子三道》、《老子真经正解》和《甲金文道德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