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文明时期,土地作为农业必备的生产资料,是非常珍贵的,因此古代看不起没有土地的人,在思想上就表现为,看不起手工业者和工匠,把手工业者和工匠的一些工艺或者科学成就斥之为“奇淫技巧”,觉得没什么用,只有读书当官才是正道。其实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着实是出现过一些厉害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他们或者发明了某项工艺技术,或者发现了某些科学定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单说一个鲁班,其在木工技术和建筑上的成就,在现代起码是总工程师级别的,可以去竞争工程院院长。然而在古人眼里鲁班和他的这些技术都不是什么正经东西,是下等的工匠才去学的,唯有教人怎么通过科举考试当官才是上等的学问。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读书人都不能免俗,把聪明才智都耗费在做八股文中,《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早期没写这本书前,也是如此。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不满十岁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和哥哥一起到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他哥哥名列第六。乡试的成功使两兄弟受到鼓舞,当年秋天他们便前往京师参加会试,然而却名落孙山。从此以后,便开启宋应星悲催的科举考试生涯,每隔三年他都要去京师赴一次会试,然而每次都失败。一直到了他44岁的时候,经历了六次会试失败的宋应星终于心灰意冷,宣告放弃。
耗费了数十年黄金时光,然而却一无所获,这让宋应星备受打击。在人生低谷中,他想起了备受自己推崇的李时珍,想起了自己初看到《本草纲目》时的震撼,李时珍也是三次科考不中,所以才弃文从医,自己何不学李时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一番成就?
从小宋应星就喜欢读关于医学、植物学、木工、冶金这样的“杂书”,并且还喜欢到处游历,参观过染布工坊,打铁铺等,他的志趣就是在这些杂学上,现在来看,这些杂学其实就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也就是自然科学,是最有用的学问,我们人类的科技发展就是建立在这些学问上的。然而当时这些学问却不能给现实中宋应星带来任何名利,不过宋应星有心去专研这些学问,完全也是看破了名利,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所以也并不指望这些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终于依靠自己的博学和刻苦专研,以及多年游历的经验,宋应星写出了这本奇书《天工开物》。为什么称这是本奇书,因为书中包罗万象,涵盖了各行各业,比如介绍了造纸、制蜡烛、制火药、采煤、养蚕等各行业技术,最稀罕的是插图还非常多,详细绘制了诸如车船等工农业机械的构造,以及冶金、制陶等具体的工艺流程。跨行跨的这么大,使这本《天工开物》成了百科全书,但现代的一本百科全书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合力完成,而宋应星却全靠一己之力,可以说此人是个类似达芬奇般罕见的全才了。
然而达芬奇在生前是备受西方人推崇的,西方古代当时对工匠是什么态度,从西方早先的精英组织共济会可见一斑,共济会早期就是由石匠组成的,其会徽就是工匠作图用的圆规和曲尺组合而成,可见工匠在西方从来就受到重视,被认为是精英。无奈宋应星生在当时的中国,所以《天工开物》出版出来后,仅仅只流传于一些感兴趣的学者和手工业者间,没有受到中国官方和精英阶层的重视。不过等它传播到海外后,却引起巨大的反响,爆发出了惊人的威力。
在18-20世纪《天工开物》在一些欧洲国家间传播,183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天工开物》中关于养蚕技术的部分译成法文。当时欧洲蚕桑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导致生丝大量减产。而世界上蚕桑经验最丰富的,无疑是中国,《天工开物》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极大的促进了欧洲蚕丝业的发展。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器具。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犁制式和播种技术的改进,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的进程。
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
可以说《天工开物》在欧洲的传播,极大的改变了欧洲农业落后的现状,是我们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然而在它的老家中国,却由于在书中提到了“北虏”等词,被后来的满清统治者认为是讥讽满人,因此在清代长时间被禁。这么一本奇书,我们中国人自己不屑一顾,甚至把它封禁,却被外国人当做至宝,并在外国人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分。从这本书在中外的不同遭遇中也可以窥见,工业革命爆发在欧洲而绝不可能是在古代中国,实在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并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聪明才智不如别人,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在一个做官比当科学家要更加风光、更容易致富的国家,科技又怎么可能赶得上别人呢?
- 上一篇:山无棱,天地合!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 下一篇:诗词品读┃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