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人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就会悄悄换了一种性格。
在朋友陪同下,同游庐山
一个人总会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悄悄就会换了一种性格。
大诗人苏轼,自然也不会例外。
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5年,尝尽了酸甜苦辣,也过上了自己向往的农夫生活,这一种生活,让苏轼百感交集。
对于苏轼来说,他人生的内心变化,正是经过了黄州生活的经历,以及他本人都颇受禅学文化和《庄子》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跳出世外,流于逍遥的境界。
苏轼在黄州接到皇上的手谕之后,需要到其他地方上任。
于是苏轼安排了行程,在途中,他经过九江,在九江别过陈季常,在途经庐山的时候,由僧人和自己朋友的陪同下游历了庐山。
庐山当时是位于江西北部鄱阳湖盆地,在九江境内,毗邻鄱阳湖畔,有90余座山峰,连绵起伏,特别的壮观,他的景色与秀丽,非同一般的名山可比。
苏轼最初到了庐山的时候,就有“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的一个感慨,也在此逗留了长达10数日。
苏轼游庐山的时候,心中情绪,感慨万千,引出了《初入庐山三首》这样的诗词,进入山中,最初到了开先寺,室内室外都是古树参天,楼台映帘,但是气势非常恢宏和壮观。
苏轼到开先寺,观望着瀑布,目光游离,又写下了《开先漱玉亭》这一首诗。
诗词背后的思想境遇
而在这一段时间,有一首诗可谓是苏轼人生的代表作,叫做《题西林壁》,是苏轼游庐山的最后一站西林寺,所写下的一首诗词,也被广为流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一首诗,是苏轼游庐山有感而发,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其实也是苏轼经历了人生变化之后,不同心境的一个呈现。
苏轼这几年被贬黄州的时候,接触了禅学,又重读了《庄子》,自己的思想境遇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人总会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自己的性格会悄悄的发生变化”,而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又经历了被贬黄州的5年,他对于人生,早就已经有了不一样深刻的体会。
常人去观察一件事情,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以自我情绪为主导,凡事都带有情感色彩。
一个人在观察事物,会因为主观情绪的左右,模糊了事物的本质,而且面对人生境遇的时候,还会因为自己太过于主观的情绪,给自己增添许多痛苦。
而苏轼在这一首诗中,则透露着不一样的思考状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山峰,就有不同的一个呈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蜕变之后的彻悟
其实这就如同苏轼所读庄子中的智慧,当你看很多事物的时候,跳出事物之外去看,便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呈现。
而大多数时候人的痛苦和烦恼以及人生的矛盾,都是来源于身在此山中,不能以客观的角度去看,所以看不到事情的真理和真面目,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已经年近半百,又经历过各种事情的变故和历练,经历过起起伏伏的挫折,思想和智慧都已经成熟。
从他诗词的风格和境遇来看,这个时候的,他可以说已经是接近温和圆润,早就少了当初的锋芒毕露,这对于苏轼来说,就是思想精神上的一个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