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需要勇气。但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太阿这回讲的这个人——魏文侯,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晋国三卿魏斯、韩虔、赵籍为诸侯,从此晋国退出历史舞台,韩魏赵三家独立建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以此作为战国的开始。
魏文侯原本也姓姬,是周朝的宗亲系统,封于魏氏,名斯,又名都。魏文侯建都城于安邑,在今天陕西省夏县的西北某处。
魏文侯于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东周的天子在韩、赵 、魏三位晋国大夫的强烈逼迫下,正式承认为他们为诸侯,韩、赵、魏都成了真正的封建国家,不再是诸侯国之一的晋国的卿室大臣。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真正建立者。
魏国自魏文侯魏斯即位以来,用李悝实行政治改革、吴起实行军事改革,并联合韩国、赵国形成“三晋同盟”,西攻秦,东制齐,南压楚、北灭中山,魏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如果从前425年魏斯称侯算起,到前341年马陵战败衰落结束,那么魏国一度保持天下最强的地位长达85年,足足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战国时间。
魏文侯时期,变法革新,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得魏国迅速富强起来,同时又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魏国一下子就成了中原的强国,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个雄霸天下的诸侯国。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孔子的弟子子夏,还有子夏的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人。魏文侯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这些出身于平民和下层的新兴小贵族——“士”,在政治、军事方面均有专长,对于魏国的强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魏文侯使用这些人,拉开了用官僚政治,取代世族政治的序幕。
魏国在战国初期近百年的强国地位,是文侯奠定的。从魏文侯的施政方针里,我们现在还可以依稀看到“大国崛起”的明显印记。魏文侯最大的长处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资治通鉴》记载,魏文侯把孔子的弟子卜子夏,还有子夏的弟子田子方,请到自己的国家中来,以敬师之礼对待他们。同时,每当乘车路过贤人段干木家的时候,都要停车、俯身,以示礼敬之意。他的这个做法,感动了人心,很多贤能的人士,就都来到魏国,魏国一时间成了天下人才的汇集地。
魏文侯坐的是什么车,肯定不是奔驰,那时候没有这东西。其实那时也不是坐车,而是站在车上,车前有一横木,就是上面说的“式”,乘车人用双手把握着,以免行进中摇晃掉下去。那时乘车的都不是一般人,所以都很骄傲。但是魏文侯为了表达敬贤之意,往往停车俯身,受尊敬的人自然感动,有才德的人听了,也都很羡慕,希望得到这样的礼遇。于是,很多有才能的人就都跑到魏国去了。
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人才济济,而这个国家却不强盛,这是不大可能的。魏文侯首先揭开了战国时代人才争夺战的序幕,并为各国重视使用人才树立了典范。
但是,光有人才不行,还必须充分了解每位人才的才干类型,把他们都放到相应的岗位上去,才能发挥人才应有的效用。如果用人不当,非要让卖茶鸡蛋的去防治禽流感,让善使青龙刀的人去研制铸刀法,看似相应,实则不相干。更不可以让学者去种地、让将军去抓小偷,让宰相去断盗窃案件。人才的使用,要合乎他的才能特点,魏文侯在这一点上非常杰出。人才到了他的手上,都能得到适合于自己特长发挥的职位,这样才能才尽其才。
尊重人才这句话,大家可能天天听说,但是却没有天天看到,甚至是天天看不到。尊重人才不仅是态度问题,也绝不仅止是给他相应的待遇问题。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要让他有发挥自己特殊才能的位置,还要为他提供顺畅发挥才能的外在条件。否则,把他们都招到自己身边,放在仓库里,他们会感到憋闷、压抑。他们的才能发挥不出来,等于没有才能。浪费感情是可怜的,浪费资源是可耻的,浪费人才则是可惜的。魏文侯把来到魏国境内的人才,都派到了适合的用场上,使他们各展神通,想让魏国不强大,都没有可能了。
子夏在魏文侯的时代,可能是孔门弟子中仅存的人了,至少是仅存者中,孔门学说的当然权威性人物。这个地位和身份太重要了。一是他的身份本来就值得极度的尊重;同时,他的学问和思想随时可用来顾问。最重要的,还是子夏的到来,把当时全国文化的重心,从东方的鲁国等地移到了西边的魏国,使魏国很快成了全国文化的中心,成了全国最先进文化的代表。
这种文化的软环境,极容易被功利心强的执政者所忽视,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软环境往往更重要。它既绵长又久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根本土壤。没有这样的土壤,就算有几个像样的人才,也只能收到一时的功效,人才死了或者走了,国家就没有了指望和依靠。吴起在魏武侯之初就离开了魏国,但是魏国并没有很快就衰落下去。就是因为人才受到重视和重用,受到尊敬、尊重甚至尊崇的软环境,在魏国已经营造完成,一时半会儿不会轻易消散。
当时,魏国已经建立了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可是奴隶制的残余东西,严重阻碍着魏国的发展。魏文侯决心改革图强。他任李悝为相国,负责国家的改革大政方针。
有一天,魏文侯问李悝,怎样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李悝反问道:“主公,您看过去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魏文侯说:“看来坏处很多,需要改革。”李悝说:“这个制度不改,有才能的人就无法施展本领,国家统治就管理不好。”按照“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的封爵和俸禄是世代相传的,父传子、子传孙,即使儿子是个傻子,照样继承父亲的封爵和俸禄,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只因为没有这样的出身,就很难得到应有的地位。 李悝把这个建议说给魏文侯听,魏文侯十分同意他的看法。又问:“那么如何改革呢?”李悝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废除世卿世禄制。不管什么人,是贵族还是平 民,谁有本事有功劳,就让谁当官,享受俸禄;按功劳大小给职位;有功的一定奖赏,有罪的一样处罚。这样,各国的能人贤士就想到魏国来了。”魏文侯听了,非 常高兴,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在全国执行了。这项改革,剥夺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为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改革税收、农业、经济制度。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就必须增加粮食产量。当时魏国大约有几百万亩土地,除去山、河、城、 邑,可耕地只有五六百万亩。如果农民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三斗粮食;反之,就要减产三斗粮食。这样一增一减,全国总产量就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粮食。所以,他 建议实行“尽地力政策”,就是积极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方法,保证土地的产量。同时,李悝还创立了“平籴”法,丰收年景,国家把粮食照平价买进;遇到荒年, 国家仍照平价把粮食卖出。这样,不管年成好坏,粮价一直是平稳的,人民生活比过去安定。
李悝创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用法律形式把封建制度固定下来。魏文侯很支持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实行了这一套办法以后,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
大国崛起,正确处理国际关系至关重要!韩、赵、魏三国都是战国时代才出现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他们都还是晋国的卿室。随着诸侯国争霸的愈演愈烈,不仅周王室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蔑视,各个诸侯国内也出现了权力不断下移的情况。这些诸侯国里的卿室,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立功,于是就得不断封赏。封赏的结果,诸侯国国君手上掌控的土地、财富,甚至军队都越来越少。这些立下了军功的卿士们的民心指数,却在国内不断上升,实力不断增强,逼近国君,甚至超过了国君。就这样,一步步走下去,国君的指挥不灵了。政令的发布,诸侯王已经不能控制。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说的就是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孔子慨叹人心不古、天下无道,但是这种发展趋势,已经无法挽回。韩、赵、魏灭掉了智氏以后,连周王朝也无可奈何,只得承认他们,于是韩、赵、魏就都堂而皇之的成了新的诸侯国。灭掉智氏虽然是韩、赵、魏三家的联手行动,但是主导者是赵简子,所以分割智氏的领地也是赵得的多,而且地理位置优异。在战国之初,赵国的军事地位稍高于韩、魏。到了魏文侯时期,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在魏文侯励精图治,发展实力的时候,韩、赵两国却不断发生摩擦,这则故事讲的就是魏文侯对待韩、赵摩擦的态度。
韩国准备讨伐赵国,来向魏文侯借兵。魏文侯说:“赵国是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借兵给你去攻打自己的兄弟呢!”赵国想讨伐韩国,也来向魏文侯借兵。得到的也是同样答复:“韩国是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借兵给你去讨伐自己的兄弟呢!”韩国和赵国的使者都很生气地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都知道了魏文侯为了不使自己受到侵伐,没有借兵给对方。于是都非常感激,分别来魏国朝觐文侯,魏国很快就成了三晋(韩、赵、魏)的核心和主脑,一时间,诸侯再也不敢窥视魏国,对魏国怀有觊觎之心。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建造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秦军对魏国的入侵进行反击。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卫人吴起,魏文侯对吴起的指挥才能很欣赏,任命吴起为魏军攻击秦国的主将。
吴起上任后,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军节节胜利。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李悝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随后,吴起直扑秦国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陕西华县),秦国举国震怖。如果吴起攻破郑,进入渭河平原,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粮袋子,渭河平原是秦国的粮食基地。渭河平原无险可守,吴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如入无人之境,兵临秦都雍(今陕西凤翔),秦国就会有灭国的危险。吴起攻秦的目的是灭秦,这让秦人十分恐惧。
秦简公一方面调集重兵防守郑,一方面派遣使者请齐、楚出兵攻击魏国,减轻秦国的压力。齐宣公和楚简王见魏国的主力集中在西线攻秦,便向魏国的几块飞地进攻,连连得手。秦简公见齐、楚得手,便命令西河防线的秦军切断吴起的退路,与驻守郑的秦军夹攻吴起。
魏文侯对于齐、楚对魏国东方飞地的进攻,没有理睬,督促吴起继续攻秦。
吴起在郑与秦军展开决战,魏军大胜。魏太子击趁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之际,指挥黄河东岸的魏军渡河。太子击率军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秦国的西河防线被魏军彻底突破了,大批的魏军进入秦国。
吴起指挥渡河的魏军对秦国在西河地区(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间的大片三角地)的军事据点进行清除,陆续占领了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王城(今陕西大荔)、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等城。由于秦国的政治腐败,西河的百姓对秦君很失望,反而对军纪严明的魏军很欢迎。吴起把魏国的利民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马上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魏军在西河站住了脚。西河的秦国百姓很乐于为魏军服务,吴起在西河的兵员、给养得到了就地补充。吴起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进入秦国散布秦军战败、魏军仁义的言论,秦国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国内局势更加不稳了。秦简公命令国内一级警戒,严查来历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装起来,准备战斗。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子长以南)。魏国又占领了陕(今河南三门峡西),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构筑防御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南端越过渭水与阴晋相连,北端到达雕阴城(今陕西甘泉南)以西。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魏国独擅关东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控制秦国同中原的交流,从中攫取暴利,秦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国却越来越富。
随着魏国的不断强大,赵国的逐渐下滑,赵、魏两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魏国的实力超过了赵国,也超过了韩国。赵国在赵献侯后期,国力开始衰败,中山对赵国的威胁越来越大。赵献侯死后,赵烈侯即位,中山对赵国的攻势更猛了。赵国向魏国求救,魏文侯同意帮助赵国消灭中山,但是要赵国以智地作为魏国攻打中山的回报,赵烈侯同意了。智地位于魏国本土的北部,是赵襄子当年压在魏国头顶上的一块大石头。魏文侯终于解决了这块多年的心病。
韩国在向南发展攻击郑国的进程并不顺利,郑国在楚国和宋国的帮助下,屡次击败韩国。韩景侯也开始寻求魏国的帮助。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在解决西河战事后,便开始进攻中山。应韩景侯的请求,魏国帮助韩国打击宋国,以便于韩国向郑国发展。魏国的势力延伸到了黄河以南。
中山与魏国并不搭界,中间隔着赵国。在名将乐羊的率领下,魏军越过赵国攻击中山。中山是白狄族后裔建立的国家,此前由于赵襄子夺取了代郡,代郡与邯郸对中山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中山很紧张。赵襄子死后,赵献侯没有保持住对中山的压力,被中山反击得手。赵烈侯接手赵国时,正是中山在对赵战争中节节胜利之际。
在乐羊的出色指挥下,训练有素的魏军苦战三年,在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终于攻破了中山国,解除了中山对赵国的威胁。中山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魏军虽然占领了中山,但中山人不服,叛乱时有发生,中山的局势仍然很动荡。魏文侯让能力超群的太子击来治理中山。魏文侯把中山国的灵寿(今河北平山)封给了攻破中山的功臣乐羊,派乐羊率部驻守中山。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中山相,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在太子击、李悝、乐羊的努力下,中山的局势逐渐稳定了。
魏国在占领中山后,比中山对赵国的威胁还要大。
魏文侯在出兵帮助赵国攻击中山的时候,命令魏军在沿途占领了不少属于赵国的地方。魏文侯在帮助韩国攻击宋国的时候,命令魏军占领了魏军进军路过的河内地。
战国二百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初尝变法,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 上一篇:青园·人文燕赵|魏征的三个家风
- 下一篇:心胸狭窄的魏文帝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