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临安区境内,浙皖两省交界处,是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古名“浮玉”山,因有东、西两峰,峰顶各有一池,形似双目,“天目”之名便始于汉代。
天目山区域是我国地质最古老的地区之一,位于扬子准台地南缘钱塘凹陷褶皱带,在后期的地质运动中形成了天目山主体。作为一座古老的山体,它的土壤种类复杂,在海拔高600米以下基本上为红壤,600~1200米为黄壤,1200米以上为棕黄壤。主峰海拔高1500多米,由山麓到山顶形成四个明显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包括七个森林类型,即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顶灌丛-矮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1986年天目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以古老而丰富的植被资源而闻名,是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好地区,这里的林木古老、高大、稀有。天目山保存有中生代孑遗植物野生银杏,被誉为“活化石”,该物种全球仅在天目山有天然的野生状态林。以“天目”命名的特有动植物有85种,其中天目铁木,全球仅天目山遗存5株。黄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铁木等41种皆为稀有名贵树种,香果树、领春木、连香树、银鹊树等均为珍稀濒危植物。
天目山拥有世界罕见的大柳杉群落,柳杉以大为奇,如同顶天立地的绿色屏风,又像撑起一顶顶绿色的华盖,集中成片,蔚为壮观。据2002年的调查,胸径2米以上的柳杉的有19株;1米以上的664株,树龄在五百年以上的有500余株。有一株柳杉早在宋代即被称为“千秋树”,明代已是四五围大树,据记载,清代高宗纯皇帝乾隆南巡游览西天目山时,封此树为“大树王”。
银杏自然景观也是一绝,最著名的“五世同堂”位于大树王景区,是一棵最古老的银杏树,在其基部世世代代已萌发出22枝小植枝,可谓五世同堂。银杏是中生代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野生状态仅本保护区有分布。银杏不仅是良好的观赏树种,更是名贵的药用植物,经济价值相当高。
天目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又由于独特的山体和森林效应,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年平均温度仙人顶8.8℃,山麓14.8℃。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流水,使山中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最高达到130000个/立方厘米,居同类风景名胜区之冠。丰富的植物资源及优越的自然环境,给各种动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有云豹、黑麂、白颈长尾雉、中华虎凤蝶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天目山还是集儒、道、佛诸教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早在西汉,有很多不乐仕官、性好道术的信徒隐居于此,避绝世缘,修道炼丹。据记载,公元前100多年,最先卜隐天目山者为被西汉武帝封为太微先生的王谷神和太素先生的皮元曜。据记载,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出生于天目,并在此修炼多年,今有“张公洞”等遗迹,术士魏伯阳等也曾在此修炼,之后,晋代、唐代等都有声名在外的道家隐士在天目山留下踪迹。
天目山佛教自东晋传入,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开山祖始为竺法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就曾在这里编撰《文选》,同时参禅分经文。现在位于禅源寺西北边的昭明峰下的“太子庵”,又名“文选楼”,就是萧统读书的地方,它建于东天目、西天目两山奇松怪石之间,竹林遮径,浮雕木刻,古朴华丽,读书楼内有古井,环境幽雅。山上的“分经台”是纪念他为《金刚经》分段标点的功绩。
唐代大中初年,洪湮禅师继位,鼎盛时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余座,僧侣千余人。元代,高峰禅师入西天目山狮子岩,倚松结庐,后与其徒断崖了义,中峰明本禅师相继建成规模宏大的狮子正宗禅寺、大觉正等禅寺等。狮子正宗禅寺位于大树王景区,狮子岩东,在元末明初,先后两次毁于兵火。清初禅源寺建成后,香火迁于山下,旧址则称开山老殿。元代开始,西天目山佛教声名鹊起,成为临济宗中兴之地,日本、印度、朝鲜等国不断有高僧前来参禅留学。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临济宗宗派有10余个,如高源寺、永源寺、祇园寺等,日本僧人视西天目山为日本临济宗“中兴之地”。建国后,还有很多日本临济宗僧人慕名前来西天目山寻根问祖。
天目山历史悠久,历代文人墨客也曾到访, 关于天目山的诗词,从梁代到清代,1500多年间,目前收集到的有72首,有代表性的比如梁朝萧统的《登天目山赋示麾弟》,唐代李白《送温处士》,杜甫《宗武生日》,宋代苏轼《东山诗》等等,现在山上还存有“太白吟诗石”。开山老殿中堂有后人的对联“天目灵山端赖前人开拓,自然宝库全凭来者经营”,正好概括了天目山的浓厚文化资源和丰富自然资源。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 上一篇:大慈恩寺介绍
- 下一篇:此生必来一次的绝美仙境张家界天门山,不来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