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城一条街道里,一位名叫玄奘的僧人正为一个遥远的征程计算着出城时间。
他的西游申请在当时没有获得当朝皇帝李世民的批准,所以没有得到出国的护照,只好乔装打扮,混迹在众人之间匆匆出城。那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僧人的目的地在哪里,也许连玄奘自己也不清楚前面的道路到底有多少艰险。
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一人一马独自经过兰州、凉州、瓜州、玉门关、伊吾、高昌、龟兹,取道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以他非凡的毅力历经三年,行程两万五千公里,最后抵达时称“天竺”的佛国圣地——印度,并花费整整10年时间在那里求学。公元645年,玄奘携带8尊佛像、657部梵语佛经以及佛祖舍利回到大唐王朝。当他抵达长安时,当朝皇帝李世民与百万市民倾城出动,迎接他西天取经归来。
在那时候,玄奘一定不是唯一的一个怀着理想踏
上西去旅途的僧人,只是其他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最初的愿望吧!
公元648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在这里担当首任主持,并开始率领众僧全力翻译从印度取回的梵语佛典。在这次大规模的译经活动中,一共译出佛经1335卷,远远超过了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义净与竺法护五人翻译佛经的总和。
在长达19年的翻译岁月里,玄奘两次谢绝
李世民请他还俗辅佐朝政的要求,一直到公元664年他在长安圆寂。
玄奘亲自设计、督造了大雁塔,这是唐朝古都内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大型佛教建筑。25年前,大雁塔还是全西安最高的建筑物,如今它已经被淹没在周围林立的高楼之中了。那么,大雁塔从前的面目又是什么样的呢?
公元625年,玄奘建造大雁塔的申请被朝廷准许。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最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名叫“佛陀伽耶”,汉文译为“大觉塔”。
玄奘法师按照印度塔的图纸建造的大雁塔原本只有5层,高达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九层。公元704年,唐朝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十层。
公元931年,五代时期的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七层。公元1604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大雁塔被第五次修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对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饱经沧桑的大雁塔,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面积206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