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魏,赵,韩三家合成三晋),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群雄并起,刀兵连接的大争之世。大争之世事乱纷纷,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也会创造时势。就在这金戈铁马的战国初期,就涌现出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要来点评的,就是被人们称为战国首雄魏国的首任君主:魏文侯!
TMD魏文侯是谁?
魏文侯是战国初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他的爷爷就是晋国中三家合伙灭了智伯一家,逼的晋国国君册封承认他们诸侯地位的魏桓子。所谓宏图霸业,三代而成。到了魏文侯手里的时候,东周天子终于正式承认了魏文侯做为魏国首任君主的地位。魏国也进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中。
大家在看《大秦帝国》的时候,感觉魏国君主怎么那么昏庸啊有木有,不能充分利用自己国土中的人才,做君主也是一把和稀泥的手,导致大片的领土被经过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吞并。可谓悲催至极。可是你知道吗?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可是战国七雄中首先崛起的国家!比后来的秦国,赵国,齐国都不知道强大了多少!魏武卒当年横行天下,大小数十战无一败绩!大魏国国富民强,虽处四面战地,但是却能力压群雄,让各个国家都对魏国侧目而视,能做到这一点,和作为魏国首位君主的魏文侯绝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这样一位时代英雄人物,《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把魏文侯做为了开篇的主角,并且大写特写,这绝对是有原因的。 那么,魏文侯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学到了这五点素质,心怀梦想想有一番作为的你,不想成功都难。
故事1、你不重贤,贤不理你
魏文侯其人非常的礼贤下士,对人才的尊重礼敬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资治通鉴》中是这么记载的: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这个卜子夏,田子方可都是战国初年名动一时的文化上宗师级别的人物。魏文侯以这两位做为老师,事无大小都去请教,所谓名师出高徒嘛,有高人指点的魏文侯,政治智慧一定差不到哪里去。即使对那些隐居山野,不愿意出来做官,为王朝效力的牛人,比如说段干木,魏文侯也能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心态,并且不因为自己好几次拜访,段干木故意躲着自己为意。并且每次路过段干木的宅邸的时候,都对着宅邸拜三三拜,用来表达自己的尊师重教的心意。我们不知道这里面魏文侯是真的愿意拜还是搞的形式主义哈,但是国家的其他优秀人才可是都看在眼里呢,你想堂堂一国之君,对贤才的重视都到了这个地步,那还能差到哪里去?所以“四方贤士多归之”。天下人才纷纷来到魏国效力,一时之间魏国人才鼎盛,在这些人才的帮助下,魏国迅速的崛起强大了起来。
说到这啊,我想起来后面燕惠王千金买马的故事来了,其含义和魏文侯过庐而三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一个人甚至一个组织,你想要强大起来,一定是要有高端人才的加入才可以兴旺发达起来,没有高级人才加入的组织和个人,是没有前途的。即使可以显赫一时,最终也会迅速的落败。说到底,事业的成功靠人才,古今内外都是如此,现在这个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时代,更是如此。所以啊,看文章的你,快快去寻找可以和你搭伙能助力你成功的人才吧!
故事2、说话就得算数,一颗唾沫一个钉!
话说有一天魏文侯带领一帮臣下喝开了,结果一不留神就喝高了,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这个时候魏文侯突然想起来他和另外一个人约定好了待会要去打猎。这样糟糕的天气下,打猎是肯定不可能了,那怎么办呢?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如果是你,可能会想:算了吧,今天下雨了,不去了,咱们哥们继续喝。天塌下来也不管。
魏文侯却不,他想的是,虽然不去打猎了,但是管理牧场的小哥们还不知道呢,肯定这个时候还在积极准备呢,我不去,他岂不是一直要等下去?
所以啊他立刻决定还是要亲自去一趟牧场,亲口告诉了管理牧场的小哥们,让他解除了任务之后,才放心的回来和大臣们接着喝。这件事也感动了不少人。包括我在内。为什么呢?有那么几个点咱们需要注意一下:
1、魏文侯是堂堂一国之君,身份及其尊贵;
2、对方是管理牧场的一个小官,两者之间的身份是不对等的;
3、为了承诺,魏文侯愿意亲自去解除约定,而不是指派一个下属去办,给了对方充足的面子;
当条件太缺陷的时候,你实现诺言有障碍的时候,恐怕很多人都会要去根据对方的身份重要不重要来考虑要不要遵守诺言吧?
但是你看,魏文侯做为堂堂一国之君,他就没有藐视那个身份低微的森林管理员,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严格遵守。
人家都说,要看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只要看他在对待一个小事情能否说到做到就可以充分的看出来。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你也能像魏文侯一样,难道还怕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吗?!
故事3、妥善的处理国际关系,有担当精神
在魏文侯主政期间,另外两个国家韩国和赵国,都和他比较友善。有那么一个故事:
韩国和赵国互相攻打,都向魏文侯来借兵,就是说啊,你平时和我们关系不错,兄弟有难赶紧拉兄弟一把!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魏文侯怎么做的呢?
他对韩国国君说:韩国你是我的朋友不假,但是赵国也是我的朋友啊。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你。借兵打我的朋友,这不是不义吗?
他对赵国国君说:赵国你是我的朋友不假,但是韩国也是我的朋友啊。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你。借兵打我的朋友,这不是不义吗?
结果两个国家对他这个行动都很愤怒,但是呢,过了一段时间,他们都知道了魏文侯的作为。一下子就感动的不得了。并且都承认了魏国是三晋国家中的领袖地位。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至少有那么几点
1、做大事,心胸广,有担当!
2、不感情用事,一碗水端平!
3、对别人的误会,淡然处之。始终把三晋团结作为行事的出发点。
故事4、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虚心接受
魏文侯在位期间做了不少的大事,国家实力也是蒸蒸日上。看到这个场景魏文侯就有点飘飘然了,有一次君臣酒酣之际,趁着酒性就问自己的大臣们:你们说我做出了那么多的大事,我是一个仁君吗?
大家啊碍着他的面子,谁叫他是领导人呢?纷纷说肯定是啊,绝对是英明的领导人!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然后魏文侯就问另外一个大臣叫任挫(cuo,四声),偏偏这个大臣不开眼,说话就是喜欢直来直去:我认为大王您不还够贤明,为啥呢,就是你在攻打了中山国占领了很多地盘之后,不是把这些地盘想着怎么封赏给臣子部下还有自己的弟弟,反而是封赏给了自己的儿子。老子赚家业给儿子,不给为自己拼命打工的下属,这能说是贤明的君主吗?
结果这一句话戳中了魏文侯的痛点啊,于是大怒。任挫一看形势不对啊,你不是叫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嘛,那我赶紧开溜吧。
于是魏文侯又问另外一个大臣翟璜,这哥们显然是个人精,来看看他怎么说的:
“我觉得大王您是个好领导。为啥那么说呢?因为我听说啊,好领导底下才可能容得下有能力的下属,你看任挫这哥们能力多高,你能容得下他,证明你是个好领导”
这话说的相当高明,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就叫:明话反说。先是尊崇对方,把对方放在了一个很高的道德高地上,然后再暗示他如果不符合某个观点某个做法,那他就不能证明自己被尊崇。一般这么说下来,绝大多数的人碍着面子,不能不按照对方说的做。这个说话技巧可谓高明至今。小伙伴们你们get到了吗?
当然了,这么说话也得看这领导是不是真的有容人之量,对于那些不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你就是把他抬到天上去,他也觉得是天经地义。所以啊,翟璜可以规劝成功,这和魏文侯能够虚心接受对方的批评声音,有容人之量也是分不开的。
故事5、成就大事就要抓主要矛盾,格局要大!
有一次,魏文侯和上面说到的他那位老师田子方一起喝点小酒,听着音乐,优哉游哉。突然他说,你听听,是不是这个乐器声色有点高?田子方就笑着回复他说,大王啊,我听说一个好的领导应该是善于管理管理者,而不是善于处理具体的事务。你现在对这音色高低都要亲自去听去处理,恐怕你就不擅长管理掌管乐器的下属了吧。魏文侯多聪明的人啊,一听这话就知道,这是老师又借着茬点播自己呢。于是赶紧说:您说的对。哈哈。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这一段我倒是看不出能听准音色和管理不好官吏有疏忽有作必然关联,不过田子方这一番大论对我们还是很有启迪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总结出了一个明理:好的领导,一定是可以抓主要矛盾的,一定不会亲力亲为。
你听乐器声音辨别出乐器有问题,但是却忽略了掌管乐器的人的职责有疏忽。相当于着力点有问题。做为一个领导管理者,你最应该做的是识别人才,辨别人才这一点。识别到的人才,就去量才使用,充分授权。真正这个人去做什么事情,不需要领导人自己事无巨细的过问。
这也是我们现今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抓大放小这一点,领导人一定要牢记!否则,累死你都不知道咋死的。
好啦,上面的五点是我读《资治通鉴》get到的一些心得吧,小伙伴们你们学到了吗?或者对此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下面评论区留言讨论哈。
另外打个宣传:小编我开通了一个公众号(id:rethinkblog 名称:胜山的大力史),主要做历史故事历史段子的,欢迎关注哈。关注后还能领到50多w本小编亲自整理出来的电子书资源呢。快来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