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早早的刻画在了我们的大脑里,似乎这便是哲言真理,都不用多想。直到而立之年历经风雨无数才提起神思的想想对与否。
孟子说人和大于地利天时,是一家之言,但不能成为至理,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也是儒家仁而为人的核心,但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却是带刃的刀子。
也许有人知道白起渠,不能说当时楚国人不“人和”,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之强盛靠的是地利,占拥巴蜀天府福地,但也人和。相比秦国而言,战国纷争的时代,底层老百姓其实过的都是差不多的日子。而白起攻楚鄢城利用的是地利,凿渠淹城。至于什么后世的秦二世而亡啥的,那都是后话了,更何况众多的史书也未必说的暴秦就是真的。
换到今天,很多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的地方风景很好,于是大力发展旅游,有的地方有矿于是大力发展矿业,难道说这些不是一种福报?有的人窝在穷乡僻壤,朝不保夕,有上顿没下顿的,一家人和睦,这么艰苦的活着难道说就是人所追求的?富裕的家庭生活里也未必没有和睦,但不同的是同样的和睦,有地利的可以利用地利的优势生活的更好,而没有地利的只能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用勤劳智慧去改变不利的环境。很多的拆二代,等等不都是仰仗地利?这难道不是人和不如地利的一个现实?
但是地利尽管很好,但没有好的天时也未必就好,背靠矿山又如何?如果要环境保护这样的大前提,要没有政策的允许,要没有相对安宁的环境,那地利又有什么用,靠山还是山,靠海还是海,指不准战乱的时候还被抢地利的抓了壮丁,挂了“白条”,地利虽好,没有好时,如同砧板上的鱼肉罢了。如同今天社会里诞生的很多拆二代一样,地利不可谓不好,但如果政策并不是如此,或者说时间也不是现在,好地利又如何转化成对人有益的东西呢??抱着砖头能当饭吃?
有人以为,即便天时地利都好,如果人“不和睦”,打打闹闹不得安宁地利天时也没有意义。是的,但打打闹闹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利益还是侠义什么的呢?三国时蜀得了巴蜀天府,更有人和也未能崛起一统天下为何?吴国得尽江南富庶之地更有厚积的家业最后也俯首称臣为何?
事实上,孟子他老人家要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他看来天时,地利不如人和,那只是作为儒家代表的观点发言,但其论述却总结了三个重要的关键词才是我认为人们可以时时斟酌的东西,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好可争地利,地利不好可争人和,人和不好可争天时,总之这三者都是该去争取的,没有大小之分!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