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世外桃源”这几个字我想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晋代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安静祥和、风景优美、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画面。虽然这只是陶渊明所虚构的一处“世外桃源”,但是仍旧吸引着无数的人们的向往。同时由于陶渊明的影响,后世的众多诗人都有着类似的作品,也都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憧憬,并且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陶渊明也给唐代众多的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很大的启发。
大家稍微熟悉一点唐代文化的应该都知道,在当时李白的诗文、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术合称为唐代的“三绝”;世人皆知张旭的草书天下一绝,被人称为“草圣”,并且因为特别好喝酒而和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中。张旭不但喜欢喝酒还喜欢在喝醉后放飞自我,到底放飞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张旭喝醉后喜欢四处奔走呼号,即兴索笔挥毫,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所以当时人送雅号“张颠”。可能这就是艺术大家的与众不同吧,我等常人怕是难以企及,人们常说的“不疯魔不成活”怕也是不过如此。虽然张旭被尊为“草圣”,但其实张旭在诗文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尤其是善于七绝,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作就是张旭的作品。
《桃花溪》
唐代: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的这首诗其实也是受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影响,因为在从晋代以来直到唐代,《桃花源记》得到极为广泛的流传,后世的诸多文人都从《桃花源记》来了解到陶渊明的为人,同时也是因为对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高尚品格的认同,使得“桃花源”成为了世人精神文化世界中的一种象征,而张旭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影响下诞生的。
根据《清一统志》记载:“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源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溪水两畔多为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随波逐流,据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以此地为背景。
诗的前两句“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在溪水河畔向远处望去,看到一座飞桥在众山的云雾缭绕之中若隐若现,颇有几分仙气,给予读者一种超然出尘的感受,而似乎诗人并没有前去深入探寻的意思,只是随口向溪边的渔夫打探一下,也许诗人内心是明白“世外桃源”这只是一种人们对于美好追求,并不是一个能够真正能够寻找到的地方,诗人虽然憧憬向往,但是却并不去强求。只是醉心于眼前的自然美景。
末两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则是诗人沉醉于此时桃花溪的美景,仿佛将渔夫当做了《桃花源记》中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说到:这桃花随着流水终日的漂流不尽,这不正是《桃花源记》中,桃源之外的那条桃花溪么?请问渔夫你是否知道这桃花源的洞口是在这溪水的何处啊?至此全诗结束,但是文中诗人所问的问题渔夫却并没有回答,可能是渔夫的回答会打破诗人心中的憧憬,也许是渔夫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总之诗人就这样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无论是什么样的回答,都由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其中的意境和对人生的思考却很深,让人回味无穷,可见如张旭这般游戏人间的癫狂之人在心中也是有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何况我们这帮普通人呢?
图文/阿然(你是否也曾追寻过桃花源的足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