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贴门神,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习俗之一,表达了人们驱邪逐魔、祈福迎祥的美好心愿。而能成为门神的,一般都是芸芸百姓心目中的忠义勇猛之士,唐代名将尉迟恭,就是其中一位。
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山西朔州人,自小就很有力气,喜欢习武。隋朝末年,尉迟恭从军入伍,由于天性勇猛及武艺高强,不久就被提拔为官,隋朝亡后,曾在刘武周军中为将,唐武德三年(620年),他率八千人马归降李世民。李世民早就耳闻尉迟恭的勇武彪悍无人能及,因此,对他的到来非常高兴,并给予了极大信任,视为肱骨心腹。从此,尉迟恭为李唐皇朝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被唐太宗列为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唐代最有影响的武将之一。
单骑救主
武艺上,尉迟恭最擅长的是马枪。这从文献中记述的二则故事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说的是武德三年(620年)7月的一天,尉迟恭陪同李世民到榆窠打猎,不巧遇上了王世充带领的数万兵马。见到李世民,王世充军中大将单雄信带领骑兵猛扑过来,想生擒李世民。
就在这危急关头,尉迟恭驱马冲向单雄信。就在两骑快要接近时,只听尉迟恭炸雷般地猛吼一声,斜刺里一枪便把单雄信挑下马来。尉迟恭保护李世民杀出包围后,又带领一队能征惯战的将士返回继续与王世充作战,几个回合下来,敌军死的死,降的降,唐军大获全胜。为了褒奖尉迟恭的救护有功,李世民特地赐予金银一箱,从此也更加器重他了。为此,后人曾有诗云:“榆窠救主显英雄,杀透重围几万重。二十四年真帝主,兴唐全赖尉迟恭。”
教训李元吉
第二个说的是尉迟恭与齐王李元吉比武之事。原来尉迟恭的马枪技艺除了刺杀外,还能灵巧地避开敌人刺来的枪,或干脆将对方的枪夺到自己手中,并回手刺杀敌人。可是,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听说后不以为然,认为尉迟恭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没有遇到真正的高手。什么时候有机会,一定要与他比试一下,让他好好见识一下自己的枪法。李元吉从小就桀骜不驯,且力大骁勇,特别善于马上使枪。
有一天,李世民与诸人谈论武艺,话语中,很赞赏尉迟恭的避枪、夺枪之技。但李元吉对李世民说:“什么避枪、夺枪,那是因为尉迟恭所遇到的都是些枪技平平者,要不,让咱俩试试!”对于这位一贯轻狂好斗的弟弟,李世民早就想教训他一番,于是点头同意说:“尉迟将军,那你就与齐王较量一番吧。”见李世民答应自己与尉迟恭比武,李元吉非常高兴,感到炫耀本事的机会到了。他拿过一杆长枪,准备像平时军中比试枪技一样去掉枪刃。但尉迟恭见后对李元吉说:“齐王殿下,请不要拿掉枪刃,因为即便有刃,你的枪也刺不到我;但是我的枪却要去掉枪刃,因为怕不小心伤到了殿下。”
听到尉迟恭这句话,李元吉不由怒从心起,暗忖:此话分明是羞辱我,你要这样比,那可怨不得我了!于是就提枪催马冲来,恨不得一枪刺死尉迟恭。可连续几个回合下来,李元吉一枪都没有刺到尉迟恭,反而有点气喘吁吁,真是颜面丢尽。只见尉迟恭在马上双手一拱,说声“多谢殿下承让”,然后回到李世民旁。
李世民看到尉迟恭在马上左躲右闪的避枪情形,不由暗暗叫好,他问道:“尉迟将军,你倒说说,避枪与夺枪,这两种技艺究竟哪个更难?”尉迟恭回答说:“依臣看来,避枪,全凭眼睛的观察;而夺枪,除此以外还须勇力和技能。因此,夺枪要比避枪难。”李世民点点头,又吩咐道:“既然这样,你的避枪之技已展示过了,现在,你去把齐王的长枪夺过来!”一连几枪都没有刺中对手的李元吉,正憋着一肚子火,现在听说李世民命令尉迟恭要夺自己的枪,顿时转怒为喜,心想:这可是个一扫前耻的好机会,绝不能错过。于是,他持枪驱马,铆足了劲要把尉迟恭变为自己的枪下之鬼,给自己出口恶气。
可是,就在自己的枪尖快要刺中尉迟恭时,不知怎么回事,手中的枪“刷”一下就被夺了过去。“齐王殿下,你怎么不拿好了?这回可要拿紧了。”尉迟恭一边笑着说,一边将枪交还给李元吉。李元吉又羞又恼,接过枪,瞅准机会又猛扎过去。谁知,这一枪还是落了个空,手中的枪转眼之间再次被夺。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李元吉终于领略到了尉迟恭的过人之处。
历史上,唐太宗对于尉迟恭的枪技有着极高的评价,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朕手持弓箭,尉迟将军你拿长枪与朕配合,敌人虽有百万之众,又岂能奈何我们!”君臣武艺的珠联璧合,真可谓历史佳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尉迟恭马枪技艺的出众。
文章转载自《古代武术史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周伟良
责任编辑: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