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岩西部山区宁溪,从崇山峻岭中奔腾而出的黄岩溪,到这里就变得安静起来。在这深山古镇,除了坐观高山流水美景外,人们还经常能欣赏到艺术风格生动、民族民间特征突出和地方特色浓郁的古镇文化。
入夜的宁溪镇,一阵阵悠扬的乐曲声响起。在该镇桥亭和横街等村居,这些村居兴办了公益性的培训班,一些村民吃过晚饭,纷纷聚集到非遗“二徽锣鼓”培训班里,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他们正在练习演奏“作铜锣”等乐曲,以迎接明年当地的传统节日“二月二”灯会的到来。还有一些村民随着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引得很多观众驻足。在这立秋过后的山村夜晚,悠扬的乐声,让人感觉好像沉浸在节日喜庆的气氛里。
近年来,宁溪镇投资200多万元将老区公所改建为文化礼堂,下设多功能厅、宁川讲堂、宁溪历史文化展厅和民俗展厅等,又投资100多万元修缮古建筑“天香堂”作为黄岩图书馆宁溪分馆,还投资40多万元将原宁溪计划生育指导站改建成宁溪综合文化站,内设多功能厅、文学创作室和器乐演奏室等。这些都成为山区百姓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好场所。
宁溪镇现有42个行政村居,建有岭下板画村文化礼堂、乌岩头古村落观光式文化礼堂、五部农耕体验式文化礼堂、老街区非遗展陈式文化礼堂、下施竹制品文化礼堂和苔湖孝贤文化礼堂等6个特色鲜明的一类文化礼堂。今年,桥亭居和大地村文化礼堂也在建设之中。
“宁溪镇文联有铜锣会、声乐和民间文学等6个专业协会,现各村居有文艺队伍150多支,腰鼓队38支,宁溪独特的‘二徽锣鼓’队56支,还有各类排舞队、秧歌队和太极拳、太极剑和功夫扇等表演队伍。这些队伍长年活跃,一到夜晚,到处都是莺歌燕舞,成为宁溪乡间文化活动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宁溪镇文化站站长王建国说。
“作铜锣”,闹热山区灯会
宁溪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我查了大量资料后发现,早在800多年前,当地山民就因‘花朝节’,即‘二月二’灯会而声名远播。相传以前宁溪共有八宅(村),灯会期间每宅都会设亭请乐队奏乐,迎灯时乐队沿街演奏。以后‘二月二’灯会就传了下来,还形成许多风格独特的花灯音乐。”王建国说。
每年“二月二”灯会或除夕夜,在热闹的踩街活动结束后,当地民间传统的“作铜锣”就开始登场。由40多人组成的铜锣队沿街演奏,在山野村落间,管弦乐音余音绕梁,不知不觉中让人们从兴奋中渐入梦乡。
“作铜锣”是一首丝竹铜锣乐曲,描写了山区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表达了山区人民对美好田园生活的追求及和平生活的憧憬。据说此曲是宁溪王作于南宋。在宁溪古八景中,有“箫台月夜”一景。箫台筑于宋年间,每逢节日到来时,乐工们就在箫台上演奏铜锣曲。宋代是“作铜锣”的初盛时期。到了明代,宁溪有了“二月二”灯会,乐工演奏被民间的铜锣会代替。清朝年间,徽戏传入宁溪,宁溪的民间艺人吸其精华,使当地的“作铜锣”内容更加丰富。作铜锣”成为宁溪灯会音乐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合奏曲。
老艺人王天礼与铜锣结缘已有60多个年头。王天礼年少时受乡邻们影响,参加了铜锣会,演奏时敲打小钹、钓锣等乐器。角色虽小,但他乐此不疲。1958年,铜锣会里的鼓板师王寿生由于年事已高,不能参加活动,把技艺悉数传授给王天礼。之后,王天礼成为一名技艺娴熟的鼓板师。
多年潜心“作铜锣”研究的黄岩文化馆退休干部王小飞说,“作铜锣”是一首以下行为主的江南名曲,旋律粗犷、高雅,加上其通俗易懂,因此被很多人所喜爱。王建国则认为“作铜锣”来自民间,必须回到民间去。为抢救这一古老的乐曲,他们曾多方奔走,筹集资金,更换乐器,保存档案,开办培训班……
锣鼓乐《二徽锣鼓》与“作铜锣”一样,也是宁溪花灯音乐的压轴曲目。它源自于失传的徽戏班子演出中的打击乐,当地民间艺人将《鲫鱼跳滩》等14个曲牌重新整理编排,成为自具风格的一整套民间器乐曲。
《二徽锣鼓》不附加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纯粹用锣鼓打击乐器演奏。当地人称这种演奏锣鼓的乐队为“锣鼓班”,通常由一人击鼓进行指挥,适宜边行走边演奏。
《二徽锣鼓》成为“花灯音乐”后,在宁溪世代传承,不但用于迎灯,而且被广泛应用于接送贵宾、游行和舞龙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山区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大山深处,探寻多元文化的足音
- 上一篇:强推文!《天涯客》----好看到拍案叫绝的江湖耽美文!
- 下一篇:田园乐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