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治通鉴 卷一 周纪一
【原文】“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译文】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解析】魏国为了能够雄霸各国,利用了战争、外交等各种手段。而这一次就是魏文侯利用外交手段,施加战略威慑,让韩魏两国服软的一个精彩片段。
01
突如其来的危险想法
韩赵两家需要打仗是因为韩赵两国产生了一个矛盾,而且这个矛盾需要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这个矛盾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天然的矛盾。两个国家相互接壤,时间长了,为了一些利益的争夺,自然会产生矛盾。
二是人为的矛盾。本来两个国家的并无大的矛盾,经过人为的制造,产生了大的矛盾。
三是第三方挑拨的矛盾。魏国利用一些手段激发了两国潜在的矛盾,自己作壁上观,等着收渔翁之利。
无论是怎么产生的矛盾,必须得干一仗了。
02
纠结的战前准备
韩赵两国的战争疑云笼罩在神州大地上。
但打仗不是口头上的叫嚣,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韩赵两国回家盘点了一下家底,并没有绝对战胜对方的把握。这时韩赵两家冷静了,双方竟然势均力敌。打起来没啥优势。
同时,魏国和韩赵两国都接壤,如果自己打起来了,很有可能被魏国抄了后路捡了便宜。
如果魏国能够加入自己的阵营,对方就会腹背受敌,自己的斗争优势会大大加强,就算魏国不出兵,也可以极大威慑对方,让对方不得不分兵应付。
基于这以上的几个想法,骑虎难下的韩赵两家只好拉魏国下场。
03
无奈的妥协
魏国巧妙的利用了这个机会,两不相帮,做起了裁判;或者是伺机而动,进行抄底。在出兵的问题上,态度暧昧。
这就让韩赵两家很难受了,既不能得罪魏国,又不能不提防魏国,又不能进攻魏国。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
但是韩赵两家也不傻,都派人去拉拢魏国,认他当大哥,这样两人解决矛盾时,魏国就不好出手,同时让魏国出来调解,双方也有台阶下,对于国内高涨的战争呼声也有个交代。
通过挑拨矛盾,充当裁判和牵制的角色,魏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让韩赵两家乖乖服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