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签约诗人天行健《诗词五首》

签约诗人天行健《诗词五首》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8 19:25:01
阅读:
签约诗人天行健《诗词五首》

签约诗人天行健《诗词五首》

1.卜算子·感怀

职事已完工,细数无成就。

四十年来四十非,未赶潮流走。

生性信天由,不受遮拦口。

气大闲争惹火身,可惜勤劳手。

2.渔家傲·夏

红杏余音悲似泣,嫩荷探首呼声急。

柳自逍遥风演习。湖水碧,风流自有新来客。

芍药初开香肆溢,蜂狂蝶舞交相织。

那比桃梨妖逊色。无须惜,诗人盛产花旋律。

3.浣溪沙·人间有味是清欢

几个书生守苦寒,功名自古在为官。

颜回乐道享心闲。

世道无情因利恶,人间有味是清欢。

江湖日久失初元。

4.卜算子·贺包头鹿野散曲社成立

曲社落钢城,别样诗人秀。

又放文坛锦上花,乘兴丝弦奏。

高唱太平歌,笔助神奇手。

散曲风行纸贵时,痛饮丰功酒。

5.定风波·游大雁滩

大雁滩中瑞气扬,风摇绿杏韵流长。

桃展柔枝如嫩臂,妖媚,欢欣迎客抱游郎。

蝶舞蜂狂生梦幻,花绽,神迷意绪若襄阳。

雁去声留犹眷恋,回盼。无边思念注诗行。

签约诗人天行健《诗词五首》

签约诗人

郭振国,笔名天行健。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呼和浩特铁路局工程师。诗词爱好者,部分作品在内蒙古诗词、乌海诗词集、巴彦淖尔诗词、包头诗词等刊物和内蒙古诗词平台发表。

签约诗人天行健《诗词五首》

签约诗人天行健《诗词五首》

相关推荐

  • 签约诗人天行健《诗词五首》

    天行键,1.卜算子·感怀职事已完工,细数无成就。四十年来四十非,未赶潮流走。3.浣溪沙·人间有味是清欢几个书生守苦寒,功名自古在为官。

    文章阅读
  • 「诗画天地」优秀签约诗人天行健诗词集

    天行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巴彦淖尔市诗词学会会员。古韵10首以上投稿邮箱:1978227900@qq.com加主编四世同堂微信:sstt500609。

    文章阅读
  • 草书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清平乐·六盘山, 念奴娇·昆仑

    和柳亚子,沁园春·雪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清平乐·六盘山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卜算子·咏梅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 七律·到韶山菩萨蛮·黄鹤楼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采桑子·重阳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七律·长征七律·

    诗词赏析
  • 十首写荷花的诗词

    荷花诗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年代:宋作者: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诗词赏析
  • 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失眠

    何夜无月,世界上分为两种人,睡得着的人和睡不着的人。失眠是平等的,古代的人会失眠,现代的人也会失眠。苦读的学子会失眠,成功的老板一样也会失眠。睡不着觉的人多了是了,你睡不着觉的时候发个朋友圈,点赞的人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诗词赏析
  • 十首中国古代诗词,穿越时空感受刻骨铭心的爱情!

    中国古代诗词,一、《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点评:这首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思念爱慕之情,全诗紧扣“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

    美文欣赏
  • 最美宋词:流水落花皆有意,你心换我心

    恨君不似江楼月,在中国文坛上,宋词可以说是一杯谁喝谁醉的美酒。它既能重现山呼海啸般的波澜壮阔,令人潇洒超脱;也能描摹杏花春雨般的细腻婉约,令人柔肠百转…

    诗词赏析
  • 苏轼因后悔而写下的一首词,托物言志生动传神,最后5字千古流传

    托物言志,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词坛最耀眼的明星,豪放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与有诗仙之美誉的李白媲美。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也不了解亡国之君赵佶,但肯定对苏轼的大名如雷贯耳,对他的词作信手拈来,毫不夸张地说,苏轼比两宋任何一位皇帝都有名。

    文章阅读
  • 十首经典咏物诗,其实是作者在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诗,一、二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文章阅读
  • 宋词鉴赏大典(300卷)(139—151卷)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

    兔起鹘落,宋词鉴赏大典简介:精选276位词人1001首代表作,以目前优秀宋词版本为底本。同时参照中华书局《全宋词》,从创作匠心、艺术特色、词史地位三大角度,重新阐释宋词创作艺术特点,更好地把握了宋词全貌。

    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