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有副院长谈
法官该如何写作
区别于专家学者的研究,法官该如何写作呢?
一、以问题为导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没有问题的研究就是无病呻吟,问题意识是确保学术有价值、值得深入推进的关键,没有问题,研究何用?
真正的研究不是回到书本中、不是在书本里抄来抄去。研究如果不以问题入手,只以主义为标签,进行真理站队,简单地下断语,定结论,只有观点罗列和泛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必然有限。好的研究,要把出发点放在问题上,而非说教上,放在分析上而非思辨上,放在实际问题的关注上,而非宏大理论的阐释上,好的研究应该从具体的事例和常识出发,从我们丰富的实践中被忽略的小地方入手,非常灵敏、非常独到地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扭转我们已经被模式化的思维方式。
法官的研究,不是纯学术活动,不能用学者的模式、套路来搞研究,我们的研究不是和学者、教授“PK”,不是为了徒有虚名,重复在假、大、空的抄袭、雷同中,停留在似曾相识、无关痛痒的呻吟中,这只会让我们走偏了方向,用错了力。
如何才能发现问题?从疑中发现问题。没有怀疑、反思,就没有研究的必要,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座右铭,引发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思考,最终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已经是正确的真理,还需要浪费实践和精力吗?问题有多少、大小、轻重、缓急、易难之分,并不是一眼能看穿识透的。发现问题要靠敏锐的洞察力、宽广的视野。视而不见、麻痹大意,以偏概全、追风夸大很难发现到真问题。
发现问题只是前提,解析问题才见功力。研究绝非研究者的自我欣赏和主观满足,研究好比从乱成一团的谜团里、问题中揪出一个线头来。要围绕问题,见微知著、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在比较深入的层次上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比较高的层面概括问题的整体状态,前瞻性地把握问题变化的态势,而不是浅显地描述问题,不是浅层地停留在表面。
法学是触及现实社会的学问,不能太抽象和深奥。满足于人言亦言的空泛,热衷于对论述的论述,醉心于各种经典、大师的解读,自吹自擂,甚至剽窃他人成果。是在制造学术垃圾。既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产生问题的根源,那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弄清问题、找到症结,就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研究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上下手、突破,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见功底。
二、以创新为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后来居上的历史。特色是竞争力,创新是战斗力,没有独到观点、独立见解,“假、大、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终究是些垃圾、歪货,好的研究者,要看贡献了什么新颖、独到的正知、正见、正解。
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克隆”,不是重复照抄,而是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发现,在字里行间有新风、新意,让我们眼前一亮,研究工作是一个要求被不断超越,不断过时的挑战工作。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衰败开始了。
静下心来,用心写文章,才可能写出好文章。并不静,没用心,是不可能抵达真正的深邃和高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古训,告诉我们就是要以“传世之心”写“传世之文”,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了冷板凳,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以治学和做人的大格局、大境界,矢志不渝地耕耘,才可能出好文,出精品。
不牵人裙裾,不拾人牙慧,靠的是长期锁定特定的问题 ,文章要出奇、出新,不能吃老本,不能闭门造车,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学科之间的对话,打破研究的封闭、割裂,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要做扎根的、长期的调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探求、自我苛刻,用时间去泡,用勤奋去拱,如此才能取得突破、获得创新。
三、以转化为根本。
曾经一段时期,法院的一些调研成果还是纯粹的学问,理论宏大,调研工作强调出书、满足于完成调研报告或汇编成调研文集,之后就束之高阁,缺少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与回应。
法学是最具实践性的学科,不应该成为纯粹书斋里的学问,从观点的激进与资料的丰富上看,法官的调研比不了学者。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讲,学者未必能胜过法官。法官的优势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大量法律适用中的现实问题、具体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调研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不能为学问而学问,要注重成果转化。调研工作要做好“应用文”,解好“应用题”,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服务实践,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推动法院审判工作,这样调研才能产生效益,才具有生命力。如果调研成果束之高阁,得不到运用,这样的调研就是劳民伤财的“空调白研”,这是调研的悲剧。
衡量调研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开展调研工作的最终目的,对调研者的最高褒奖,要看我们的调研能够转化运用到实践之中去。今后我们的调研要以用为贵,从大处着眼,重点研究解决新形势下法院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应对策略,从小处切入,围绕工作中心、围绕审判反映的难点、法律适用的困惑点、统计数据的异常点,找准调研的切入点,使调研工作更多地贴近审判实践,更多地贴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多服务于审判的需要。
“
法官要如何写作
今天,与中国丰富的法治实践相比,法官的调研水平、学术贡献还没有真正体现。甚至法官的学术思想对实践的贡献在趋于弱化,对实践的影响在衰减,享有“思想家”美誉的法官更是凤毛麟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何谓大,何谓真?就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以更多务实管用的思想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法学研究广阔的领域里,我们占有法学研究的富矿,我们拥有一切研究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我们不该缺席,我们直面现实,服务现实,自觉做经世致用的“时代问答”,做决策咨询的“最强大脑”。应该贡献出我们应有的思想见识和智慧洞察。
小编:董薇
- 上一篇:醉美天柱峰|人在旅途
- 下一篇:中草药含马兜铃酸,致亚洲人肝癌高发?真相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