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细品最美唐诗》:读古诗,通古今

《细品最美唐诗》:读古诗,通古今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23 21:43:34
阅读:

历史上的唐朝繁荣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唐朝文化亦繁荣异常,引得四方来朝。“唐诗”成了一个固有名词,与“宋词”并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a href='https://www.edusy.net/tag/xipinzuimeitangshi_47570_1.html' target='_blank'>细品最美唐诗</a>》:读古诗,通古今

后人品唐诗,学唐诗,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但由于历史久远,今人只知道唐诗值得读,却不知道如何读,读来对当下有什么意义。《细品最美唐诗》一书即是精选出了唐代各个时期的几首代表诗作进行了解析,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并以现代人的视角详细讲述了每一首诗对于当下的价值。总体来说,今人读唐诗的意义就在于通晓古今。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1. 反映当时社会,大到国事,小到日常小景

诗人写诗,目的是记事抒情,或关于战争,或民生,或个人感情抒发,这与今人写文章或写歌是一个道理。唐诗流传至今,当时的社会情况与诗人的所思所想也都一览无余地展示给了现代人。

杨炯的一首《从军行》,寥寥40字便描绘出一幅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并在结尾呐喊:“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朝是出了名的兴盛,且唐太宗时期军队已经很强大,科举制度也已经成熟,文武官员各司其职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何故需要文人投笔从戎?

这正是与杨炯所在的时代有关,他生活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据唐《旧唐书·高宗纪》所载,永隆二年,突厥侵扰固原和庆阳(今宁夏、甘肃一代)地区,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此时虽处于初唐时期,但安西大都护府足以稳定边境治安,这场骚乱最终也以武则天强硬的武力镇压告终。然而,山高皇帝远,民族问题和边境纠纷远远不是简单粗暴的镇压就能消灭的。

在这样的局势面前,武将似乎更能体现出价值来,同时他们得到的丰厚奖赏也大大激发了不少年轻文人远赴边疆、保卫国家的决心。年少聪颖却一直怀才不遇的杨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感叹,做书生不如百夫长来得有价值。

《细品最美唐诗》:读古诗,通古今

唐汝询曾在《唐诗解》中总结说:“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奋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长胜吾辈矣。”

同样也写过《从军行》的王昌龄与杨炯想要表达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生于武则天的圣历元年,活动于开元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国泰民安,边境和平,统治者饱暖思淫欲,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同时好大喜功,渴望扩大在边疆的统治。仕途不顺的王昌龄决意投笔从戎,前往边塞。因此与杨炯靠想象写就的边塞诗不同,王昌龄写的是自己所见所思,亲身体会,他的七首《从军行》写了边疆战士对千里之外的亲人的思念,写了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荒凉与冷酷,以及战争中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情,对祖国国力强盛以及江山之壮美的记录……王昌龄的诗里包含的情感更为矛盾和复杂,在赞美祖国的同时也控诉了战争残酷与无奈。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对《其四》中所写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评析说,“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备有意味。”也正是对这种复杂感情的深刻体悟。

2. 文学水平高超,从写作技艺、美学到蕴含的哲理

今人读古诗容易因为看不懂产生畏惧心理。实际上,古人写诗,与今人写日记、做文章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记事、讲道理,由此传达自己的思想意志。今人也五言七律,但精品甚少,为什么这些唐诗能被千古传唱,除了它的记事功能,还有它作为文学作品的美学趣味与精神气质值得深究。

《细品最美唐诗》:读古诗,通古今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五言律诗。彼时正是唐初,宫廷诗人因受到南朝以来诗风的影响,写出来的作品往往矫揉造作、轻薄浮艳,缺乏生命力,于是便有了“初唐四杰”,他们的诗大方又大气,唐代以此诗风大正。

后人在解读这首诗时,产生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豁达豪迈,也有人说他缺乏常人之情。甚至从首句开始就有争议。“城阙辅三秦”,一个“辅”字,就能牵扯出诸多说辞。

有人说“辅”是“辅助”的意思,这句话分开来看就是“城阙”“辅”“三秦”,此处用了倒装,即为辽阔的三秦山河拱卫着巍峨的长安帝都。何其壮美。且不说这样简单的意象罗列是否缺乏诗性,就是看这首诗所讲的事情就觉得过于武断。此时诗人正在城门口送别被贬离京都的杜姓友人,哪里顾得上赞美祖国大好河山。那这样的景物描写究竟与送别友人的心境有何关联呢?

《细品最美唐诗》:读古诗,通古今

就有人从《尔雅释木》的古意开始分析,“ 辅,小木也。”是“夹车之木”的意思,全句应解读为“城阙辅于三秦”,长安古城被三秦夹住,正如自己和友人一样。一个“辅”字,夹杂了太多诗人自己的情感,显示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这样的深入探究,给人一种悲凉之感,恰与后文的离别伤感之情相承,又与颔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气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诗人从悲苦到释怀的心路历程。

西园讲到,在此之前的南朝,文人写离别都是一副期期艾艾的儿女情态,从精神气上就输了半截,令人厌恶。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一改前人扭捏姿态,展现了不同的美。

《细品最美唐诗》:读古诗,通古今

3. 以诗识人,了解诗人精神世界,修身养性

后人了解古代文学大家,除了生平事迹就是他们的作品了,生平只能帮助人们知道这个人是谁以及得了什么成就。所以,要研究千百年前的诗词大家的内心世界,非作品无以深入。

王维字摩诘,从小跟着母亲吃斋念佛,他的名和字均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此人富可敌国,虽有万贯家财却不贪恋,家有妻妾成群却无淫欲。这是当时包括王维在内的很多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可另一方面,作为盛唐时期颇有才华的年轻人,谁不愿意为朝廷效力呢?然而庙堂也正是权力纷争的集中地,一心埋头做事的王维迟早会遇到绊子。尤其时逢李林甫专政打压,杨国忠徇私误国,中年的王维心灰意冷开始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诗人内心到底如何感想,未来将如何应对?

《终南别业》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单看内容谁能想到这是出自一位仕途不顺的人之手的呢?满篇都是一种隐居生活的闲适和历经人事的大彻大悟。

《细品最美唐诗》:读古诗,通古今

也许正是从小受母亲影响,在佛法的浸润中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精神生活的独立与纯粹吧。

对于王维来说,维摩诘居士式的理想生活与仕途互相倾轧的常态实则是矛盾的。这与今天很多年轻人的状态极其相似。

选择机遇与竞争并存的一线城市,还是留在父母身边,但整体不那么好却足以让自己生活滋润的二三线城市,是抉择;选择钱多辛苦竞争大的行业,还是朝九晚五却足够稳定的工作。不同时代的人所面对的问题不同,但跨越千年,问题的核心竟惊人地相似。

如何在纷繁的人世间过好自己短暂的一生,也许古人早已给出答案。正是在他们的诗里,深藏了答案。

《细品最美唐诗》:读古诗,通古今

《细品最美唐诗》的后记中提到北岛在《波兰来客》中的一段话:“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历史被时间的潮水推着翻过一页页篇章,却也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从对诗词歌赋崇拜到觉得那是“无用之书”,再到从中窥见人生哲理,大概需要几十年时间。这个过程,便是每个人成长的历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