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顶为桐柏山主峰,登顶远眺,北视中原,南阅楚天,万山俱下,极目千里,海拔1140米,又名凌云峰、白云山、胎簪山,大复峰,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与湖北省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各占一半,太白顶位于桐柏县城西隅,离桐柏县城约15公里;位于随县北部新城镇,距随县县城约75公里,横跨豫鄂两省,为千里淮河源头。
太白顶又名白云山,印恭法师曾作《白云山志》详述太白顶方圆数十里风物。
印恭法师,号体谦,法号常广,俗名盛祥麟。1930年出生于湖北随州解河一塾师门第。少时随父就读,天资聪颖。幼承家教,孔孟经史无不熟读。其母笃佛,日诵《心经》,耳濡目染,已初解佛法四谛之理。耕稼之余,广读佛经,遂坚出家之愿。1952年在湖北海会寺依海墨和尚剃度。1957年秋受戒于南京宝华山隆昌寺。为求索禅宗之机锋妙谛,南渡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谒一百一十七岁的当代著名禅师虚云老和尚,求其开示禅宗要旨。
虚老嘉其诚,摩顶教谕,使其深受教益。后又参学到广东曲江南华寺,时值“反右”运动,遂于1985年返桐柏山,在太白顶四周结茅定居,农作禅修,潜心佛学研究。
1985年,印恭法师开始撰写《白云山志》(太白顶方圆数十里),对一范围的山脉、峰峦、洞岩、溪潭、异石、墓塔、物产、寺庙、历代高僧等尽力作了详细的撰述。历时一年,《白云山志》于一九八六年十月脱稿,原稿毛笔书写,字迹秀丽,言简意赅,图文并存。虽一丘一壑,亦必躬亲实地考查。
该志立意虽偏重佛教,不具正规志书的规范。然所记之材料,对地方修志、水利、山地资源考查等,乃有一定参考价值。开创了本山和尚著书立说的首例。该志文意略参古风、隽永清新,述虽不尽详备,然山川之秀色、风物之概貌已跃然纸上。
桐柏山山峻谷险,洞多石奇,树茂林密,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古树苍虬,青藤蔓缠,苔藓遍布,珍禽异兽为伴,名木奇卉相映,白云飘逸,山岚变幻,恍若仙境。
特别是百余公顷的映山红和白鹃、梅花开时满眼主动情画意,极为壮观。山腰的桃花洞、张良洞、鬼谷子洞更是溶岩荟萃,乳窟绝妙,令人心驰神住。山脚有淮源亭和淮源井,字大如斗的"淮源"碑刻刚劲有力。山右侧的水帘洞绝壁数丈,瀑布倒挂,浪花飞溅。紧邻的水帘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该山以峰、谷、洞、瀑、泉、潭、溪、林、禽、鸟、兽等自然景观为主,加上云台寺、水帘寺、桃花寺、淮源等人文景观,风光旖旎,景色迷人。
太白顶所在的桐柏山,有原始森林1000余亩,植物2000多种,属国家珍贵植物有水杉、红豆杉、铁杉、香果杉、香棋、连香树、天竺桂、青檀等;有各种鸟类10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长尾雉、金雕、天鹅、鸳鸯、鹦鹉等;其它动物40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金钱豹、大鲵、水獭、青羊等。
太白顶山顶有云台禅寺,终日香烟缭绕,宛如仙境。云台禅寺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嘉庆年间享有“南方普陀,北方云台”的盛名,是佛教圣地、禅宗五个流派之一临济宗白云系祖庭。1989年开始重修。云台禅寺横跨鄂豫两省,大雄宝殿在湖北境内,斋堂在河南境内,所谓“湖北上殿,河南吃饭”。山门左右两侧是桐柏山水位最高、水质绝佳、久旱不竭的"大淮井"和"小淮井",石砌六角井台,蹲身垂手可及水面。山南绝壁上有一天然石洞,传说为汉相张良洞。峰东有千尺崖。寺南为访贤祠,相传是汉高祖刘邦访张良处。明代吴承恩曾在桐柏邻县新野做过县令,多次到桐柏山游览,后根据"禹王锁蛟"的故事,并结合桐柏的水帘洞、通天河、放马场、太白顶等地名为雏形完成了名著《西游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明确指证"淮河水妖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桐柏山为《西游记》成书提供了起源,这在国内旅游文化中也是十分珍贵的。
太白顶为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又名凌云峰、白云山、胎簪山,以水分界,湖北省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各占一半,太白顶位于桐柏县城西隅,离桐柏县城约15公里;位于随县北部万和镇,距随县县城约75公里。以太白顶为中心,在河南和湖北境内,各有一个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桐柏县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和湖北随县太白顶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