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淮河,是在上中学的时候,读《晏子使楚》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相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自此,觉得淮河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河,很了不起。后来知道淮河还是中国古“四渎”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昭令封祭名山大川,使中华锦绣山河,自此有了东、西、南、北、中“五岳”和江、淮、河、济“四渎”之称。千里长淮也从此与长江、黄河、济水等齐名天下。且纵横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流域居住占全国 总人口的八分之一,被誉为“华夏民族的风水河”,觉得淮河真是了不起!
后来,查阅有关典籍,知道淮源十分神秘、神奇,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水经注》一书中记载:“淮,始于大复,潜行地中,见于阳口。”大复山就是桐柏山的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淮河就发源于它的北麓。三国时吴人徐整所著的《五运历年记》载:盘古开天,“血为淮渎”。淮源是我们先祖的殒血化成,这本身就值得华夏子孙去觅踪。
于是,与朋友们一起从桐柏县城来到了淮源镇,这里既是淮河的发源地,又是江淮的分水岭,“西流为澧,东流为淮”。大禹治水,三至桐柏山,听说淮水泛滥的原因是一个叫巫支祁的水妖作怪,便十分震怒,将其擒获后,就锁在这里的淮井里。在秦代的时候,在这里就建立了一个当时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淮渎庙,历代皇帝都要派员到这里祭淮,祭祀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随从匍匐前进,其它行人不得喧哗。康熙为淮渎庙书“灵渎安澜”御碑,雍正王也亲书“惠济河槽”赐庙
自古以来,来此探源者不计其数。
我们穿过淮源祠,溯流南上。步行大概2000米到了六盘古的入口,据说巫支祁成蛟前与其母就居住在这个地方,进入谷中,听到河石下水声哗哗却看不到流踪,这才知道淮源“潜流地中”的事实。
顺谷南上路,山路越来越险,景色却越来越美。中午时分才到达盘古洞,传说当年盘古开天时,曾居住于此。过去曾在洞侧立有牌坊,后被损坏。中国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认为桐柏山就是中华盘古文化之根。
奋力攀登,终于看到了淮井。井口大概有6尺左右,深5尺有余,井底有三眼涌泉,透过石壁潜流而下,义无反顾地注入六盘古,汇流成淮河,一泻千里直奔东海。
久久凝视着这口日夜涌泉不息的“淮井”觉得她为人类长年累月地付出,却总是默默不语,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