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 苏
记得第一次“遇见"屠苏的时候,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之所以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屠苏"这个名字,“屠"听起来虽然凶暴刚烈,但又因有“苏"便立刻变得雅致温柔起来,一阴一阳,一刚一柔,阴阳相和,刚柔并济,很有玩味。而从玩味中知道屠苏那么多的故事,是后来才从书中逐渐了解的。
关于屠苏,有很多的传说……
屠苏草
有人说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的名字,还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在中国的南方,民间有一种风俗,人们在房屋上画上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甚至把在这种房屋中酿出的酒称为屠苏酒。从此,我想屠苏原本应该还是一种至少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避疫驱邪功效的草药,就像艾叶,人们每年端午会将其挂在屋前和身上那样。
屠苏(紫苏)
屠苏酒
相传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挥流传开来。据文献记载,那时候的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不仅是人们预防瘟疫的一种方法,也成为中国人过年守岁的一种风俗,还是人们用以承载穷愁别离和向往美好的一叶情感“心舟"。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辙的“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著明诗人苏轼的“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都生动地表达了人们这种寄托于屠苏的心绪。
屠苏方
尽管屠苏更有可能是一种草药,但在中医药学的文献中却没有关于屠苏气味药性的记载,而常常是作为一种配方制剂的名字出现。比如以上提到的屠苏酒,还有元代许国祯编撰的《御药院方》中也收录有名为“屠苏方"的方子,其方共由大黄、小椒、桂心、桔梗、白术、虎杖和川乌七味药组成。该书不仅详尽地记载了用药的加工方法(例如小椒要去子、桂枝要去粗皮等)和用量,而且对其避瘟疫的功效还做了这样的描述:一人饮一家无病,一家饮一里无病。饮屠苏三日后,其滓还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避温气也。随口读来,不仅语言描写得形象生动,而且也觉得药效神奇无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悉其究竟,至今却还没有人能对此作出现代医学和药学意义上的充分验证。
然而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路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屠苏?
出神入化——屠苏方
按照中医药学关于方剂的配伍理论,在“屠苏方"中,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在中药中有将军之称,遇有热淫内结,用其开导阳邪,宣通涩滞,功可独胜;小椒为纯阳之物,能温脾胃,散三焦寒湿,解三焦郁结,消三焦宿食;桂心温经通脉,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之用;桔梗可破血,去积气,下蛊毒;白术健脾补气,消痰逐水;虎杖解毒,又破瘀血癥结;川乌有毒,可祛风寒湿邪,通经止痛。由此可见,被作为御药院方的“屠苏方"在配伍上贯穿了“以毒攻毒"“通经破血"和“健脾补气"的治则,并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出神人化,不仅体现了严谨的配伍原则,而且巧妙地映照出美丽的人文精神。
川乌
通经免疫——屠苏
关于屠苏所体现的医理治则告诉我们,预防瘟疫需要攻毒、补正和通经三者兼施,这不仅与我们在传统中医学意义上经常惯用的“祛邪"和“扶正祛邪"治则有所不同,而且与在现代医学意义上使用的抗菌或抗病毒以及疫苗接种和使用免疫增强剂的预防方法都有很大差异。如果说我们可以将屠苏中的攻毒比作抗菌或抗病毒,将补正比作免疫增强的话,那么通经便成为屠苏配伍和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
毒邪入侵——屠苏论
实际上,就瘟疫的发生而言,除了有外来毒邪(细菌或病毒)的存在以及机体抵抗力的因素(正气或免疫力)之外,还需要考虑外来毒邪的侵人途径。正是这三种因素的综合,才能形成瘟疫完整的发病学原因和机制。根据中医学理论,经络、血脉是外来毒邪的侵人途径,并有六经和卫气营血传变之说,而按照西医学理论,细菌或病毒的侵人则主要依靠血管和组织细胞的生物膜机制。由此,我突然想到,屠苏中的通经作用是否具有阻断外来毒邪的侵人途径以及引导药效直至病所两个方面的意义呢?
前景屠苏
假如这一推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屠苏告诉我们的和我们能从屠苏得到的东西就会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象。 屠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预防瘟疫更有效的临床解决模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预防和治疗瘟疫新药物研究的设计方法。
- 上一篇:“屠苏”是啥?一种美酒啊!
- 下一篇:娃哈哈成立智能机器人公司,宗庆后担任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