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兆海
1974年生于安徽太湖,1997年起寄居北京。师承李小可先生、贾又福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副秘书长,瀚墨云桥艺委会签约艺术家,2018年中国文联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作品承“李家山水”衣钵,源于生活,尊重传统,注重表达,追求至真、至善、至纯、至美。多次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性展览中入选并获奖。
桂兆海是一位较早形成自己独特绘画语言的画家。在2012年7月以来,他十几次深入川藏四姑娘山和西藏写生。经过在西部高原长期写生创作,不懈地探索,终于在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绘画语言。西部高原的静美,给了桂兆海超乎寻常的现实体验。一般这种体验只有在桂兆海的想象中、与古人交流中(读书)或者梦境中出现,但是西部高原直接将这种体验呈现于他的眼前。有四个字可以有表达桂兆海的感受:“静,净,敬,境”。渐渐地,桂兆海将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创作思路。
水墨交响,吞吐大荒
桂兆海
这是一个开放的大时代。纵观中国历史,只要是开放的时代,都是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当代影视小品,可以算是中国历代文艺形式的杰出代表。从这些文艺形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人的文艺取向,那就是——快餐文化。当代社会是太平盛世,人们无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只求获得片刻的欢愉,用以缓解生存的压力。这也正是当代快餐文化得以生存繁荣的根基。
自从2008年跟随李小可先生学画以来,老师一直引导我去思考,中国式的水墨以何种形式面向大众,并让人们激动?被新的时代所接受?
现当代的山水画,已经与古人的精神境界、面貌大相径庭,时代给当代山水打上深深的烙印。因此,除了技法之外,主题构想、表现时代的风貌正是作为当代人必须思考的命题。要想中国的水墨形式继续在世界主流艺术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不同于前人的水墨形式出现。然而,这种“不同”,只能从生活、从感受中来。
天地肇始,混沌初开,山川鸟兽,清闻天籁。黑白两极,宇宙之大美;清刚雄浑,山川之内韵。艺术有小情与大爱。小情者,戚戚于一时一地之感动;大爱者,吞吐大荒,无极之爱。艺术的修炼,就是一个讲究大而不空,表达天地无极之爱的过程。因此,一个画家要站在宇宙之中看地球,要有庄子“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心胸,要“善养吾浩然之气”,方可至刚至柔,至忍至得,观宇宙之气象,携千古之悲风。 我崇尚天地肇始的那种和谐、充满生机、充满挑战的蛮荒之境。这种崇高的壮美,一直是我内心的自觉追求。
表现在水墨上,墨色宜浑。只有浑才是大美,才能契合中国的美学精神。正如老师所说,一幅画就像一曲交响乐,一笔一划都是一个个音符,每一个音符又都从属于整体。因此,在一曲经典的交响乐中,总能看到各种符号化的笔墨点缀其中,共同发出一种音域浑厚、荡气回肠的声音。
那么,我所追求的“墨声”则是清浑,既是清刚雄浑,又是干净浑沦,我觉得这正是北方山水撼人心魄的根源。虽然我正在做这样一些积极的尝试,以表达自己的心象,但目前还远不能达到。
宏观探道,微观探真。宏观上要画出自己的心象,找到自己与大自然对话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这样才能感动人。
微观上要从写生中、传统中锤炼自己的技法,从细节处总结经验,找寻技法规律,为自己的突破服务。
李小可先生的教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细心体会,总能感受到以学为进的积极进取精神与谦逊低调的处事风格。跟随老师,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领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让我懂得,画画就是做学问,是一个系统工程,修养、心胸、见识、技法决定作品的深度、高度与广度。单纯从绘画的角度对待绘画都是片面的。画什么题材、时代需要什么,这是技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增加对生活的体验与认识、增强学识才能得以解决。
以学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