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历代官吏的选拔采取的都是“世卿世禄制”,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并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从秦朝开始,则奖励军功,按军功来授爵。
所以中国古代有爵位的人,一般都是立有战功的,文官也一样,比如曾国藩和李鸿章,立战功才给封爵。清朝唯一没立战功就被封爵的人是张廷玉,因编了《明史》、《清圣祖实录》、《大清会典》等几部史书就被封为了伯爵,但十年后还是给撤了,所以还是没有文人被封爵的。
文人你可以做到大学士,做到军机大臣,但没有爵位,因为爵位必须得立有战功。
秦朝的时候总是打仗,立战功很容易,可大了汉朝,国家成平日久,战功难立。而且老是立战功,就会导致军人总是当政,所以这玩意儿肯定不行,得改。于是,一套名为“察举制”的制度应运而生。
察举,即选举,由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其全称叫“征辟察举制”,有征、辟和察举三种途径。征,就是皇帝听说你很有贤才,把你征到京城;辟,就是丞相、郡守这些人听说你很有贤才,把你辟为僚属。不过这种人毕竟很少。
有一叫“覆水难收”的成语相信大家都知道。话说西汉时期有位读书人名叫朱买臣,哥们儿穷,然后他媳妇儿崔氏就总挤兑他,整天看书有个屁用,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你就不会干点有用的事儿?朱买臣说我不会。他媳妇儿渐渐就有些受不了,离婚改嫁了。
后来,朱买臣太贤能了,被汉武帝知晓,任命为了会稽太守,衣锦还乡。他前妻崔氏就来找他,说之前跟你闹着玩儿的呢,我早就看出你不凡了,不过是激励一下你,咱俩复婚吧?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你若能将这泼在地上的水给收回盆中,我就答应你。崔氏闻言,知道缘分已尽,羞愧难当,精神失常。
不过像朱买臣这样走狗屎运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皇帝都能听说,这你得贤能到什么程度?所以征辟不是主要途径。主要靠什么呢?那就是第三种方式,察举,自下而上举荐人才。
汉朝选拔人才,注重举孝廉。
孝和廉不是才能,是品德。德的衡量标准就是大家都说你孝,你就孝;大家都说你廉,你就廉。这个制度特别好,可以接受大家的监督,以众人的口碑为准,你孝不孝,廉不廉,依靠你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但这制度到后来就变味了。
所谓声望,就是钱不重要,商人有钱,但商人唯利是图,能孝廉吗?官宦人家才有声望,于是门第望族便成了选举的主要依据。到后来,当官就看你们家是不是官宦出身。西方人曾说过,三代时间培养一个贵族,贵族气质是需要培养的,暴发户可不是贵族,平民永远不孝不廉,官宦人家出身则总是能被推举上,这样就造成了累世公卿。
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袁绍,四世三公。四世三公不是世袭,不是袁绍他爷爷传给他爸爸,他爸爸传给他,而是他们家四代人的声望累积,都当了三公这样的大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可见他势力有多大了。就这样,天下十三州,他一个人就独占了四州。
可势力大并不代表着实力就强,靠声望混饭吃的,怎么样呢?最后还不是被曹操给灭了。
如此一来的话,这种选举制度很显然就有违当年的初衷了,就不能给国家选举到有用的人才,所以才会说不过是一场内定的选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