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元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赴陕西途经潼关,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情不自禁,而写下了他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同情的散曲。没想到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居然能辗转飘荡到今天,而且成为后人凭吊潼关的一个入口。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早在盛唐贞观之治时,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就曾以“襟带壮两京”之誉赞叹潼关,后来乾隆皇帝游历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今天的原潼关老城址上正在新建一个巨大的旅游项目“潼关故城”,潼关博物馆也在其中,用从民间收上来的老城墙砖环砌建成,看上去气势恢宏,仪象万千。历史的沧桑和老气凝重质朴,让人咂舌不住赞叹不已。这个巨大的工程不管是站在高速路上望去还是站在塬顶“十里画廊”的棧道上望去,都能让人隐隐的觉得震撼,在关城内外,山上山下,各种木石古建筑物,雕梁画栋,飞檐叠嶂,古色古香,构筑精美。街道巷口,纵横排列,交相通达,起伏密布。时代变了,恢复一座古城,由设计施工到入住,两三年时间就能让一片废墟的地方变成一个部落,就象变魔术一样,离奇的不可思议,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放在过去真不知道古人会做何感慨?
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关键,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之誉。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重要。
潼关自古以来就是古战场之地,公元211年曹操与马超激战潼关,曹操以沙筑墙用水浇灌,一夜冰冻成垒,马超兵败西逃。756年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
战争带给人金戈铁马遐想的同时,虽然令人气壮山河,但也免不了伤怀悲凉。是啊,厮杀争斗带来的是无休止的伤痛,亲人别离,怨恨攻击,你死我活,相互仇杀。世界并不因此而最终的化解矛盾,反而因战争仇化了双方的敌对情节。所以,这莽莽苍苍的厚土,一面是铁甲飞过的尘土骤起,一面是让人揪心的痛楚哀叹,但你又能怎么办呢?战乱,疆埸,烽烟,铁骑……无休止的痛。
从杨震廉政纪念馆出来前,我特地到渭河边他的陵墓前去祭拜,明代的石碑已经斑驳了,需认真看才能辨别上面的字迹,我右绕陵墓一周,喃喃着,心里默默地念叨,夫子,我们来了,给您行礼了……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
“暮夜却金”说的是杨震的学生给他送礼被拒的事情。他学生说晚上没人知道,杨震就告诉他虽然是夜晚,却依然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以后来就有了四知之义广被传诵的佳话,此举开一代先河之风,成先生节操之名,他的廉洁可不令人佩服乎?当然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杨氏宗族后来有了四世三公名垂千古的荣誉,古人说,“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杨家的兴旺当跟他们一直在文化上的自觉和律己之严格是分不开的,有了对品行之要求,对人生之彻见才能在处理事情时明察秋毫,减少过失,而这对保护自己的品德和节操来说意义非常。何况积阳德阳报之,积阴德阴报之,杨震一门至后世的迭代兴起或与律己洁好、启发民智所累积的功德对宗族起到了无形的荫庇作用离不开关系,但这也只是国人基于传统的因果报应而产生的认识,随各人意而知所不同。
所以儒家历代以来有成就者可谓广矣,自孔夫子以下,各地皆有拔地而起者,虽然这位“关西夫子”最终由于重视名节而饮鸩辞世,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何况还有许多象他这样影响了后世读书人的夫子在今天还没有一个纪念馆让我们可以凭吊的,比如董仲舒和李二曲,所以杨震可谓幸运矣,至少在潼关,在他的陵墓边他的当地的后世儿孙们为杨氏宗族也为文化的行者们而建立了这个纪念馆,以供路过这里的过客仰望,这已经很好了,就这样吧,我们要求不高。呜呼,夫子逝矣,然而夫子又长存矣。
(运营:冉朋星 ,文:任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