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林琳
特约记者丨奇遇
中国山水画家许钦松
“我不认为我很成功,尚在努力之中吧!”眼前的他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一如他笔下的奔逸山水,大气、爽朗;言语间的细腻、幽默,又让人感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亲切超然……
他,是中国山水画家许钦松。
“山水的灵魂就是我的灵魂”,许钦松对山水画的探求,与广东的创新氛围密不可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钦松调入广东画院任专业画家,开始了40年的创作道路。“改革开放给我带来了最大的机遇,我这一路每个步伐走来,都跟这个时代同步。”
作为中国新格局新理念萌动的沃土,广东每每在关键时刻展现蓬勃活力,这种活力也深深根植在许钦松的心中,洋溢于他的笔下……
近日,笔者来到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许钦松艺术创作中心,聆听他与山水艺术的不解之缘,探寻他心中与笔下的改革开放。
01
山海经
大海退潮,留下礁石缝隙中渐涸的浅洼,浅洼中有命运未卜的鱼,正在等待下一场潮涨。浪潮可能及时赶到,亦可能姗姗来迟。
《潮的失落》(许钦松,水印木刻,90x69cm,1989年)
这是许钦松的成名作,《潮的失落》,创作于1989年初,90厘米×69厘米的水印木刻画,让美术界开始关注这位来自改革前沿阵地的年轻版画家。
创造性的画面肌理取自家乡海边碣石的纹路,厚重的浓墨折射出时代的困顿。
彼时,艺术青年试图摆脱苏俄“左倾”窠臼、向西方美学寻求答案的“85思潮”接近尾声,人们在努力追赶快速变化的改革节奏,有的人徘徊,有的人落队,就像等待中的孤鱼,在思想的失落中期盼更明朗的时局。
物理技法的突破、意境哲理的探索,让《潮的失落》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捧得大奖,翌年,澄海县志特地为家乡子弟留出位置,将这幅作品一同编入“许钦松艺术成就”中。
1991年许钦松创作水印版画《心花》
37岁的许钦松彻底红了。随后的《浪迹》(1990)、《心花》(1991)、《天音》(1996)等一系列版画作品让许钦松,比传统简洁有力的黑白木刻走得更远,在巨幅套色水印版画中寻得其版画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位置。
然而,一手握着木刻刀的许钦松却悄然抓起了童年的毛笔。这支笔在幼童的时候曾经描过小人书人物,在高中时又临摹过一整套《芥子园画谱》,70年代开始实践中国画,从岭南的植被、溪流,画到了西北的高山、江河。
当外界惊讶许钦松“突然”以笔拟刀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探索“水墨灰色地带”,把“大笔墨观”绘入他的现代山水画之间。
南粤春晓(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许钦松,中国画,500x250cm,2008年)
在距离《潮的失落》20年后,2008年,许钦松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南粤春晓》亮相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5米×2.5米的空间里,流动的是波澜壮阔的南粤改革风潮。
“广东发展进入快车道,每一年,我们都在收获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春天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许钦松回忆彼时的创作心境。
风起南粤,改革潮涌。《潮的失落》在20年后得到时代的回应,于春日光景中见分晓。
《南粤春晓》之后,许钦松继续与时代节奏合拍,将“金石入画”、“光色入画”的创作转型推向更广阔的境地。
《高原甘雨》(许钦松,2009年,184cmx147cm)
《高原甘雨》(2009)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展出,行笔如运刀,让国画中向来难以表现的雨,落在莽莽高原之上。
许钦松越来越多地运用“大”,放下传统一笔一划的小笔墨,走出案头;许钦松作画时“动静大”,白色画卷铺开,抢步挥毫,退步观望;“爬梯”放风云,落地画流水。
相比以往散点透视的观看方式,许钦松要观者和他一起,离开案头看画,如在彼岸观,在半空瞰;不仅要在传统山水画中“可望、可游”,更要“可眺望,可遨游”。
现代人的视角在传统山水画中应该有怎样的呈现?这是许钦松一直的思考。作画时,他乐意将自己当作成一只高空滑翔的鹰。
“我将视角极大地提升、扩大,仿佛自己是一个遨游天空的飞翔者,穿越一道道云层,向深远的地方飞去。那时候,山脊绵延的祖国、广袤无垠的地球、神奇瑰丽的自然,都在我的胸中。”许钦松说。
志怪古籍《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地理、草木、神话……在许钦松的现代山海经中,许钦松除了要写山川、道里,他还要写时代的禅意、宇宙的玄幻,用版画和中国画相融的独门手艺,织造另一个许氏“吞吐大荒”。
02
月光狂想曲
在《山海经》的描述里,大荒之中有大荒山,是日月出入之处,有气壮山河、吞吐日月之势。
对许钦松来说,日常的山河草木和日月光辉就是他的大荒、他的昆仑,构成了过去60年刀间笔下的肌理和话语。
澄海老宅
而其中和家乡澄海樟籍有关的记忆,成为许钦松后来作画的最初底色。
许钦松还记得,母亲年轻时爱看戏,年幼的自己也跟着大人坐在乡村祠堂北厅热闹的椅条上,因为戏台上的戏服太好看了,色蟒的金边总在绛红、深蓝之间流动,让他不自觉要将这样的视觉冲突变成线条和色块,填满课本空白处、涂上墙壁,就像他从小临摹曾是清举人的曾祖父留下的一箱书稿那样。
那时候,许钦松还喜欢在下雨天里光着膀子跑,体会雨水打在身上的痒痒的“愉悦”;喜欢外婆家旁的大海,一边发呆一边怀想鱼虾在潮涨潮落间的命运。
出于“无意识的爱好”,又连遇水平很高的美术导师,许钦松的画笔抓起再未放下——初中画静物写生、高中习国画,宣传画、油画、水粉画、连环画、泥塑也在他手里生动起来。在“初恋是国画”的萌芽后,许钦松加入了家乡青年木刻班培训,临摹版画、发表作品,一路考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在27岁时成为广东画院第一批专业画家。
即便在今天,许钦松仍未忘记山水画家要从大自然中寻求体悟。
“有一次,我夜宿黄山,睡不着觉,起身散步。月光那样亮,把道路照得明明白白的。我坐在石头上,看着月亮,直到全身被夜雾打得湿漉漉的。”这就是许钦松说的,从大自然中找“诗性的时光”,找“直抵人心的力量”。
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野生”气质让教授李伟铭看到了许钦松身上的“不安分”——这位“不安分的专业版画家”不仅转型中国画实践,而且一直不断地扩展其独具特色的中国画语言和艺术视野。
80年代中,许钦松(右)与关山月(左)。
1989年,许钦松观看刘海粟先生挥毫。
03
谁人不识君
2000年后,许钦松将“不安分”的尝试继续拓展到公共事务上;2004年,上任广东画院党组书记兼画院副院长,翌年当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简称省美协)主席。
在这个刚接手时零经费、拖着两起官司、财政苦难的组织当大家长,许钦松称得上非常本分,“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
在任期间,许钦松不仅喊停了主席可以特批会员入会的规则、成立协会纪检小组,还通过“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展”、“星河展”等活动帮助一批中青年画家成长。
在更宽广的层面,许钦松提出广东美术需要“冷思考”。“有些画家的创新流于表面,只追求风格样式的花样光鲜,没有风骨。”他特别赞赏著名雕塑家潘鹤作品《艰苦岁月》,“在改革开放40年中,我们好像还没有看到有类似它的思想高度跟深刻性的作品。”
将传统中国画对接正能量的大国情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许钦松多年不懈的追求。2012年,许钦松“吞吐大荒”个人巡展从中国美术馆出发,向国人展现了大山水绘画的家国气象。6年间,走过广东、上海、河南、陕西、武汉、澳门、深圳、江苏、重庆,今年12月,巡展在山东圆满收官。
“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山东美术馆圆满收官
创新,在这次巡展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达。“吞吐大荒”采用了全新3D技术,立体呈现许钦松山水作品的每个细节,观众不仅能从视野上感受到作品的宏大,更能通过现场影像的魅力,使全身心浸润到无人苍茫之境中。
山东美术馆“吞吐大荒”采用了全新3D技术。
“看原作和看图片是不一样的。”许钦松回想起期间一个小插曲。“我碰到一个收藏家,他不知道我是谁,攀谈中我问他看展了没,他说没有,这些作品太熟悉了,看太多了。我说展览正在进行,你去看看吧。看完回来再碰面的时候,他激动得不得了,说过去的印象跟看原作完全两个概念。”
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钦松经历远比现在的年轻人丰富,眼界由此开阔,形成特有的使命感。“这个巡展扩大了我的画在全国的影响,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影响,而是广东美术的影响。所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我们广东的文化项目。”
如何增强和彰显广东文化自信,许钦松时常在思考并践行着。
2017年全国美术界的标志性事件,无疑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成功举办。这是一场充满南海风、珠江潮气息的展览,575件精品力作向全国人民汇报百年广东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为观者呈上来自美术大省的视觉盛宴。
担任大展总策划的许钦松,展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魄力。“大展组委会专门成立了以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学术委员会,制定了作品征集办法,召开了三次作品的初选、二选和终选工作会议。”筹备“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学术委员会以学术为导向,时间为线索,经过多轮公平、公开、公正的投票程序,票选出最终参展和入编画册的作品。同时,我们在入选作品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推举出21位在百年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卓越成就和重大影响的广东籍大家。”
李铁夫、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林风眠……21位大家,许钦松如数家珍。“这次大展是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号召的响应与落地。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的重要节点,我们对广东首个百年美术史进行深刻总结,有利于确立广东美术在中国美术格局中的定位。”
大展共接待参观者二十三万人次,由于百年来广东美术领风气之先、百年持续兴旺无低潮、画种全面发展无弱项,被誉为百年美术的“广东现象”。
今年盛夏,“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如花绽放,展现更鲜明的时代意义。作为这次美术展的艺术总监和组委会副主任,许钦松赋予了传统山水画更多的当代审美元素。
中国美术馆圆厅的60米长卷《珠江胜景》,上、中、下三卷巧妙衔接,整个画卷由11名不同画家创作,风格各异却又和谐交融。中卷《云涌珠江》,是许钦松率领黄唯理、陈映欣、张东三位山水画家历时大半年的团队创作。珠江汇入海洋,“飘动”的云朵与淼淼洪波融为一体,风起云涌。“整个如一首交响乐般,有着源源不断的气势,这个创作过程是充满挑战的!”将思想内涵与新时代连接在一起,许钦松深谙其道。“大家看到我们的气场,我们的新面貌,内心才会更加自信。”
《云涌珠江》 (240×1978cm 2018年)
“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我们新时代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成果、艺术成果,要成为世界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得高,则望得远。在许钦松的观点中,守住文化底线的同时,应该有更高的国际视野。
“广东是改革开放中分量那么重的一个省,要走快一步,用好海外的华侨关系作依托。”许钦松认为,一定要跳出广东来看广东,同时还要适应世界文化传播的规律。他用美国大片善于输出文化价值观为例:“我们要学会隐藏一些固化的‘标签’,让别人不知不觉、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文化。”
04
庇护下的小树
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坐落在广州八景之一的“鹅潭夜色”旁,馆长许多思,正是许钦松的儿子。取名“至尚”,是他的期许和方向,希望将艺术事业推到新时代的文化时尚新高度。从小接触艺术,又是留学美国的金融才子,懂事,是父亲对他的评价。
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外观。
“只有找对方向,才有突破困难的力量。”年轻人搞艺术难在哪?“最难的是你不知道难在哪。”许钦松分享自己登华山的经历:在华山脚下,眼见之处都是丘陵,觉得跟心目中的千丈峭壁相去甚远。问了人,说没错这就是华山,只有这条路上去。我选择了坚持往上爬,爬了很久,在距离山顶1/3的平台处,回首一望,华山雄姿便尽收眼底……“我知道了我的高点在哪,找准自己的方向,就知道路要怎么走。”
许钦松在写生。
在40年改革开放视野中,惜才爱才,是广东发展的浓烈气质。“我年轻的时候得到了很多前辈的扶持帮助。现在我也到了当年老先生们的年纪,也希望为年轻人做些事。”设立“许钦松创作奖”,正是为了完成这种“精神的传递”。
2009年,许钦松为帮助母校广州美院解决优秀毕业作品的收藏经费问题,用自己的钱设了这个奖学金。“我希望可以藉此机会激励同学们勤于创作,为广东培养出更多优秀青年画家尽一份绵力。”创作奖至今已评选了十届,打破地域之见、门户之别,为大批青年学子进入专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敲门砖,成为既具专业学术价值又有社会意义的全国艺术盛典。
2018许钦松创作奖颁奖典礼。
打造省内艺术新力量的孵化基地,“许钦松创作奖”俱乐部应运而生,为青年艺术家量身订造学习、培训、展览项目,使他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较高的起点,和较轻松、健康的起步。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片头那块形似腊肉的红色“山水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趣的是,设计者误以为这是古画,其实它出自许钦松的作品《岭云带雨》。当时得知此事的许钦松并未动怒,反而高兴自己的作品通过《舌尖》得到了广泛传播。
《岭云带雨》(许钦松,中国画,215x628cm,2007年)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
开放包容,是许钦松对艺术的态度。“我班上的山水画座谈,不设前提,不论长幼,大家畅所欲言。与同学们的对话常能激起和补充我对山水画的思考,让我在创作表达也有一些新的想法。而外出写生,大家互相扶持,共同创作,也让我感悟到了大家对艺术的热血。”
全民审美,是许钦松一直挂心的事。“审美依然是中国现在很头疼的问题,很多人对中国画一无所知。”他无奈地说,老百姓就住在免费开放的美术馆隔壁,他也没有进去过,觉得那个跟他没关系。
对最近媒体报道的“娘炮”现象,许钦松也深表担忧:“现在我们的男孩子没有‘尚武精神’,这很危险。”提到大学生入学让父母帮拎行李、挂蚊帐,他连连摇头。“民族的力量靠个人的力量来凝聚,青少年还是不能太活在温室里,要有独立人格,要锻炼生存能力。”
05
上昆仑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曾这样评价许钦松:他自觉置身于山水画变革创新的时代氛围,知常求变,融通求新,在精神的深层次上实现创造性的超越。
创新与超越,对年过六旬的许钦松来说,仍是人生的关键词。2011年起,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许钦松与十几个省市的艺术家共同角逐三大自然题材之一的长江创作项目。最终,生活在珠江边的他突围而出,“岭南画家能拿到这个项目,非常幸运,也非常骄傲。”
许钦松先后四下长江,一路走来,与峰峦、阴雨相伴,与云烟四起、雾满江面的江景相遇,半夜爬山、船上写生、雾中独坐,甚至攀上距离水面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功夫不负有心人,6.8米×4.8米的巨幅山水画作品《长江揽胜》喷薄而出,尽显万里长江之浩瀚气势,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永久陈列。数易其稿,五载方成,凭借专业、耐力、信心和多年的积累,许钦松创造了又一个巅峰。
《长江揽胜》( 许钦松 2016年 470x670cm)
在世人眼中,许钦松不可谓不成功。当被问到成功之道时,他笑了:“我只是每天向成功靠近一点点。”27岁成为专业画家至今,经历了太多的人生关口,“不忘初心很重要,再苦再累,你爱这个事业,那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
“认定一个目标,不要轻易改变;要培养好的人品和人缘;要有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要读很多书,走很多路,对自己有准确的判断……”谈起人生经验,许钦松最终归结为一句话:“我时刻都在准备着。”
确实,今年已66岁的许钦松,还在准备着。“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取昆仑玉色入丹青,是他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我觉得我整个艺术风格跟昆仑很合。除了具象的昆仑山脉,还有一个概念上的‘昆仑’,它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如同说起儿时梦想般,他双眼发亮。“深度行走非常艰苦,但我很想去挖掘昆仑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探寻它的根。”
扎根南粤,打造广东美术高地,自然也在规划之中。“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文化高峰也该有新跨越。”许钦松说,五年内会尽可能多跑一跑。“利用零碎的时间,画遍广东名山大川,特别是珠江,我也很想画一下珠江。”
许钦松艺术基金会“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
发展艺术公益事业,从而带动更多创作和人才的涌现,是目前许钦松心中最迫切的事。去年,“许钦松艺术基金会”成立,资助和扶持青年、少儿等人群进行艺术创作,其中的“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备受好评。“我在画家、教授里头组织一支志愿者队伍,到乡下去,到山区去,利用假期培训乡村的美术教师。老师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整个美术水平就提高了。很多人立马响应,说这个计划太好了!”
“希望我的山水画能在西方更多重要的美术馆展出。”许钦松看向远方。“接下来我会把手头的东西整理一下,出一些书。若干年后搞一个回顾展,然后就考虑这批画的归宿。跟家里人商量,应该最终就是给国家。”采访进入尾声,大家意犹未尽。
“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40年,再出发,这位山水画巨匠心中和笔下的浩气与新风,值得我们长久品味……
许钦松简历
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广东画院院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潮的失落》《心花》《南粤春晓》《岭云带雨》《高原甘雨》《甘雨过山》《长江揽胜》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佩斯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际版画艺术博物馆、泰国国王钦赐淡浮院、北京人民大会堂、等海内外机构收藏。出版有《许钦松》《许钦松版画集》《许钦松山水画集》《许钦松自传体文集》《时代意象—许钦松艺术研究》《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许钦松》《此岸•彼岸—许钦松谈山水画艺术》等。
本文责编丨戎明迈
统筹丨曹建民 戎明迈
编辑丨莫群 林琳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