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有争议的人物,他早年本是明朝的辽东总兵,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后,结果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最终导致满清入主中原。
明末清初的诗人吴伟业(1609—1672年)在其《圆圆曲》一诗里有“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是吴三桂本来准备投降大顺军,结果因为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霸占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身投降自己以前拼死抵抗的满清。
这一句诗遂成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原因,那么,真的是因为一个美妾而导致吴三桂置民族大义而不顾,转身投降关外的满族吗?
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陈圆圆本来是苏州的“秦淮八艳”之一,她容貌秀美,善歌舞,后被吴三桂纳为妾。在野史里,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霸占后,冲冠大怒:“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改投清军而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开战。
但是,在几个记载了明朝末年事件的书籍中,却有不同的记载。
《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刘宗敏到吴三桂家索要陈圆圆,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拒绝,于是,刘宗敏对吴襄进行了残酷的拷打。吴三桂得知后,立即起兵反了李自成。按照这一说法,吴三桂并不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受到了严刑拷打。
《甲申纪事·附录》里说,吴三桂派人进京城打探父亲和崇祯帝的消息,密探看到有闯贼在北京城里捉拿文武大臣,拷打索要钱物,其父吴襄也被拷打要银。吴三桂听后大怒,扬言拼死也要为皇上和父亲报仇。这里更没有提到有关陈圆圆的事情。
小说家姚雪垠在《论圆圆曲》一文中,认定陈圆圆当时已不在北京,早就到了宁远,不久病逝。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就更不会存在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的事了,所谓的“冲冠一怒”只不过是后人调侃吴三桂而已。
吴三桂与李自成决裂
崇祯十七年(1644年),当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城后,其部将刘宗敏等人大肆向明朝降臣索要大笔的赎金,一旦达不到摊派的金额,就严刑拷打,大量的明朝降臣因此受刑不过而致死。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被索要的行列里,不过,李自成也注意到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对巩固自己政权的重要性,他派人让吴襄写信,劝吴三桂投降大顺军。然后,李自成派使者携带吴襄的手书和大批军饷到山海关来劝降吴三桂。
吴三桂长期守卫边关,和新生的大顺政权没什么接触,既然明朝已灭亡,新生的政权要招降自己,给哪个皇帝效忠也是一样,所以,吴三桂准备答应投降李自成。
但是,吴三桂多了个心眼,他派密探进京城了解情况,当得知大批的明朝降臣被拷打追赃,连自己的父亲也被拷打,这说明投靠大顺政权根本不可能保护自己,前往北京城无疑是自投罗网。
于是,吴三桂振臂一呼,反了大顺军,准备迎崇祯太子重建大明。
吴三桂此时所掌握的兵力虽然号称15万,而实际上只有5万。他在全军前誓师,将李自成的使者李甲斩首,陈乙割双耳后放回。
同时,吴三桂还亲自给父亲吴襄写了一封回信,表明与李自成决裂,信中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决,请自今日。”
吴三桂的这封信,表面上是针对父亲,实际上是针对大顺政权而写的。他信里斥责父亲偷生投降,表示自写信之日起即与父亲断绝关系。这封信不仅是与其父的诀别,亦是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彻底决裂。当然,这封信也有变相地保护吴襄的意思。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一日,李自成得知他派出的使者被吴三桂处死的消息,同时又看到了吴三桂写给吴襄的信后,感到了事情的严重,因为,他也知道,当时明朝举全国之精兵,都放在了辽东防御满清,若不是如此,自己哪里能轻易地攻进京城。
李自成非常震怒地责备了刘宗敏误事误国,他亲自将吴襄释放出狱,并设宴招待,以示笼络。但这一切都晚了,李自成知道,只有自己领兵讨伐吴三桂了。
十八日,李自成带领刘宗敏、李班等大将,20万大顺军,兵出正阳门,向山海关进发。
吴三桂自己也非常清楚,就凭自己手上的5万人马,绝对不是士气正旺的大顺军的对手。但是,这个时候,吴三桂也不愿意背上千古骂名而去投降满清,他本是一心做大明的忠臣,与满清交战了十多年,此时转身去投降异族也是不情愿的。
吴三桂借兵
《清世祖实录》记载了吴三桂决定向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借兵的事情。在给多尔衮的信中,吴三桂清楚地表达了无意降清的意思,他称满清为“北朝”,与“我朝”相对应,可谓是泾渭分明,表示即使是崇祯帝已死,明朝亡国,但自己仍属于明朝,与清朝没有关系。
而且,吴三桂安排清军的进兵路线,以自己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的地位。在谈到酬金时,吴三桂声明,将来“我朝”报答清兵,不仅给财物,还将割让领土来酬谢。
此时的吴三桂,一心想的还是恢复大明江山,据此推断,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还只是想借清兵出手,击败大顺军,进而恢复大明王朝,此时的吴三桂还谈不上投降满清。
那么,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借兵信后,又是怎么打算的呢?
《清世祖实录》里记载,五月十四日,多尔衮亲自带领多铎、阿济格等将领,倾其举国之力,从沈阳出发。五月十九日,多尔衮接到了吴三桂的借兵信。但是,他并没有轻易相信吴三桂,而是先派人到山海关查探虚实,同时改变行军路线,并调攻城用的红衣大炮,急速赶向山海关。
多尔衮的回信撇开了吴三桂所提出的条件,而是向吴三桂昭示了大清出兵的本意,提出了“期必灭贼,出民水火”的旗号,从而与吴三桂提出的为“君父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的口号取得了完全一致。
这封信的主题却是在最后:劝吴三桂“来归(投降)”,并以裂土封王的最高奖赏诱其动心。
吴三桂归顺大清
吴三桂“借兵”的想法没能完全实现,此时的他该如何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局势呢?
此时的吴三桂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局面:前面是李自成率领的大顺政权的二十多万军队,后面是与自己交战多年的数十万八旗精锐兵。
在战略上,吴三桂已经与李自成决裂,而多尔衮又没有答应他“借兵”的要求,反而是在兵临城下后提出了招降的条件,这让吴三桂一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于是,吴三桂又给多尔衮写了第二封信,在这封信中,吴三桂已经有了投降的想法,但并不明确,可见此时的他也是左右为难。
五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领的大军抵达山海关,与吴三桂的明军展开了山海关大战,经过一天的激战,吴三桂损失惨重,他见不到满清出兵,于是,他亲自去面见多尔衮。
见到多尔衮之后,吴三桂明确提出了请清朝出兵的条件:清兵入关之后,不要屠戮百姓,不要侵犯明历朝皇帝的陵墓;一旦找到了崇祯帝的太子,就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到时候双方以黄河为界,北归大清,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
多尔衮却也趁机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他认为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军队装束相似,无法辨认,恐误伤友军,清吴三桂与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吴三桂遂即剃发。
山海关大战以李自成的大顺军完全溃败而告终,吴三桂却也落入了多尔衮的诡计之中,深陷其中,不得已只好继续归顺清朝,并继续率军征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残余势力。那所谓的找到崇祯帝太子后划江而治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
本文参考自:《中国历史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