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的专制政治下,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与这个国家的君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因为他是整个政治机器运转的中心,一切都是围绕着他来进行的。
他的意志传达给这个国家的每个行政末梢,所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说“朕即国家”,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我们来说说魏国的开创者魏文侯,了解下他的领导智慧。
话说,在晋阳之战后,晋国第一大家族智氏被消灭,智氏家族的土地被赵魏韩等国瓜分,于是晋国顿时成了赵、魏、韩三国鼎立的局势,而此时最强大的是赵国。
但是成为战国时期超级大国的却并不是赵国,而是并不起眼的魏国,因为这一切都是因为魏国此时出了个魏文侯。
魏文侯,是魏桓子的孙子。
在整个事件中,魏文侯无疑是一个有大局观的操盘手,此时的韩、赵两家还沉浸在瓜分智氏领土后的喜悦中,并仍然在想着如何从晋国获取更大的利益。
而魏文侯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国际局势,他的战略思维早已超越了小小的魏氏家族,更超越了晋国。
他已经开始扫视天下了。
整个晋国的局势是赵国在北,魏国在西南,而韩国偏于东南。
晋国左临黄河,右偎太行,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北临戎狄,且为群雄包围,可拓展的空间不大。
再加上当时天下大乱,各国命途均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势,所以如何保存自家国土、自家宗庙,光耀自家门楣就成了赵魏韩三家主人的共同心病。
韩赵两家的想法是先在晋国内部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再向外扩展,于是韩武子派人来游说魏文侯,想要联合韩魏两家一起进攻强大的赵国,以此来化解北方的威胁。
可是魏文侯却不这么想,且不说北方的赵国是抗击戎狄的一道屏障,单是赵国那强大的实力就足以抵挡韩魏两家的联合军队。
到时候战争一定陷入胶着状态,且这种状态一定会持续很长时间,最终结果无非是“三败俱伤”,如此一来不就给晋国周边虎视眈眈的外人一个天大的机会了吗?
于是魏文侯拒绝了韩武子的建议,韩武子从此开始看不起魏文侯,把他当做一个贪生怕死的、毫无气魄的胆怯小人。
魏文侯刚刚拒绝了韩武子的联军抗赵的建议,接着马上又迎来了赵国的使者。
赵献侯对韩武子的想法早就看透了,赵献侯以为,魏文侯既然拒绝了韩武子,那么一定会现在自己这边,于是派使者建议说,不如我们赵魏两家合兵一处,将韩国给灭了,然后平分他的土地,将军以为如何?
使者言辞恳切,魏文侯听了却哈哈大笑,所谓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更何况是魏文侯。
赵国如此强大,只有魏韩联合起来才能勉强与之抗衡,来互保彼此宗庙香火不灭,如果他贪图一时便宜,妄图联合赵国而打击韩国,这就如同猎狗为主人捕尽山里的兔子,最后没有食物来源的主人只好宰了猎狗来充饥,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此乃千古不易之道理,于是赵国使者最终也带着未完成使命的惶恐心态归去了。
赵献侯听了使者的复命,自然也是恨得咬牙切齿。
不过,魏文侯天生就是一个领导的材料,所谓“天生的领导材料”,就是说这人参与任何事都必然有着非凡的热情,对此事也抱着独特的想法,不仅如此,他还总是想着要说服每个参与者,让他们认同他的想法,并且与他合力一处,将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办成。
魏文侯不光是“有所不为”,他还“有所必为”。他向韩赵两家发出照会,共同协商三晋未来的发展道路。
魏文侯打开天窗说亮话,先将拒绝韩赵两家的理由说了出来。
韩武子和赵献侯虽然听得心里不是滋味,但还是不住的点头,为魏文侯口中的道理折服。
魏文侯接着说出了自己对晋国和天下形势的判断,指出晋国受地势所扼的实情,并以此立论,提出三家必须停止内斗、和平共存的主张。
他说如果不这样,我们就要永远困于此地,日渐削弱,最后沦为时代的弃儿,为别国吞并,到那时候即使后悔也没有一个可以哭泣的地方。
韩武子和赵献侯都为魏文侯说动了,但三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到底怎么个和平共存,怎么个协同发展,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好在大的原则,即和平的局面已经在此次会谈中确定,如此魏文侯可以放开手脚,做自己做想做的事了。
魏文侯到底如何打算的且不说,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若有个帮手总是事半功倍,更何况是魏文侯这样的君主宏天大计呢?
可是有的人天生就能团结人才,天生就能使之为自己效死力,例如刘邦。
而有的人却总是将人赶跑,以才资敌,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凄凉败亡,如项羽。
那么魏文侯到底是刘邦还是项羽呢?
在伐灭中山国后,功成圆满的魏国君臣摆酒宴以庆祝此次胜利。
志得意满,魏文侯环视诸位家臣,问道:“像我这样的君主,诸位怎么评价?”
“仁君!”
魏氏家臣异口同声,一起举杯向文侯敬酒。
魏文侯听得哈哈大笑,正要一饮而尽的时候,却听见一个硬邦邦的刺耳声音说道:“君上打了胜仗,却没有将中山分封给劳苦功高的弟弟,反而把它封给了寸功未立的儿子,这哪里称得上是仁君?”
说这话的是魏氏家臣任座。
听闻此话,魏文侯十分气愤,任座也发现了这一点,暗觉不妙,于是小跑着出了帐。
魏文侯转过头去问翟璜:“依你看,我是否称得上仁君?”
翟璜是魏文侯的谋士,素来得到魏文侯的倚重。他此时也看出魏文侯正在气头上,而任座实在是危险,自己一个答的不好,就要害人害己,于是不卑不亢的说:“当然是仁君!”
“哦?”魏文侯有了兴致,继续说:“这话怎讲?”
翟璜拱手道出一句名言:“我听说君主仁慈也臣子正直,刚才任座句句直言相谏,我就是以此来知道您是仁君的。”
魏文侯听了后,转怒为喜,于是让翟璜出去将任座请回来,又亲自离席相迎,把他奉为座上宾。
由此可以看出魏文侯心胸宽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重要的是能够悬崖勒马,及时改过。
自古以来,君主偏听偏言,亲近小人的多,而亲近君子、直言相谏的少,因为很少有人有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真正的自信,他们的自信都建立在别人的吹捧阿谀之上。
魏文侯恰恰有这个自信,自信他能克服一切困难,达成自己光耀魏氏的宏愿。
如此胸怀,自会成就一番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