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文章阅读 > “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乘”是什么概念

“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乘”是什么概念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08 13:02:40
阅读:

中国的先秦时代,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诸侯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千乘”、“万乘”中的“乘”,是指四匹马拉的一辆战车,而其延伸意义,也可以指一种以战车为中心的编制单位。

“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乘”是什么概念

战车是商代到春秋时期的主力突击兵种,一辆战车上一般配备三名士兵,使用各种长短兵器。除了车上的士兵,每一辆战车都有配合作战的步兵,二者组成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就是“乘”。“乘”是车战时代最基本的编制单位。那么一辆战车一般配给多少步兵呢?

“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乘”是什么概念

著名兵书《孙子兵法》中有“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之说,如果直观地理解,似乎一辆战车对应的士兵数是一百人。不过古代学者早有注解:《孙子兵法》中的“驰车”指的是战车,而“革车”是辎重车。一辆“驰车”有车上作战的士兵三人,车下徒步作战的士兵七十二人;一辆“革车”则包括辎重兵二十五人。以此计算,一千辆战车出征,需要配备一千辆辎重车,作战人员和非作战人员总数是十万人。这是一些古代学者通过研究《周礼》等典籍所得出的结论。但是《诗经》中又有这样的语句:“公车千乘,公徒三万”。以此来推论,一辆战车配属的士兵人数是三十人。关于一辆战车配属的兵力是多少,还有很多说法,大概从二三十人到一百人不等。

“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乘”是什么概念

既然史料记载不一,我们怎么去理解千乘之国有多少实力,又怎么去知道万乘之君有多少家底呢?

其实,虽然资料记载不一,但是我们却能从中发现规律,那就是春秋早期的资料中,一辆战车配属的步兵人数较少,大概在二三十人左右。而到了春秋晚期,资料中记载的人数大大增加,达到百人。这说明,随着春秋时期列国诸侯之间的战争越来越激烈,军队的数量也急速膨胀,相应的每辆战车配属的士兵人数也就大大增加了。

“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乘”是什么概念

根据当代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步兵与战车的配合是一种临时的作战编组。根据战争的需要、战场环境的变化,与战车配合作战的士兵,可以多也可以少,没有一定之规。有时在山地作战中,甚至只以步兵参战,不用战车。既然只是临时编组,那么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战车的配属步兵人数增多,也是理所当然的。战国时期,步兵已经从编制上完全脱离了车兵,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配属给战车,协助作战。这就像我们现代战场上步兵跟在坦克后面冲锋,一辆坦克后面跟随多少步兵,也是不一定的。

“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乘”是什么概念

车兵其实是一种局限性很大的兵种,只适用于平原地区作战。随着古代战争的方式越来越复杂,战场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战车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随着步兵的重新崛起,以及更为机动灵活的骑兵出现,战车终于在战国后期退出了主战兵种的行列,转而成为了辅助兵种。

相关推荐

  • “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乘”是什么概念

    万乘之君,中国的先秦时代,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诸侯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千乘”、“万

    文章阅读
  • 中秋赏月,这五种月亮一定不要错过

    中秋月亮,但愿人长久天涯共明月在中国古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审美意象。早在《诗经》中就有《月出》之篇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明月与怀人便紧密相连。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

    美文欣赏
  • 中华古诗词鉴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南朝乐府,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

    佳句赏析
  • 鸿雁,我在纳林湖等着你

    鸿雁于飞,纳林湖位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北郊4公里,是镶嵌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与磴口城郊结合的一颗璀璨明珠。水域面积

    诗词赏析
  • 国学精粹《中庸》连载之三十三(全33篇)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中庸全文,《中庸》作者:孔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美文欣赏
  • 喜欢诗歌的你,一定喜欢《红酥手》吧?

    红酥手,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墨客以它为题,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并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当代青年诗人黎正明,站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以扎根于传统、细嗅当下的姿态,书写了自己对爱情这一文学母题的敏锐感受和独特认知,并由此形成了情感上沉郁哀婉,结构上细腻浑融。

    诗词赏析
  • 今日中秋,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残缺的月亮悄悄圆满绵绵的思念渐渐变长中秋镌刻着历史始见《周礼》,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成为最主要的节日之一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充满了传奇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游月宫等种种神话故事口耳相传成为民族想象力的底色中秋听

    美文欣赏
  • 中秋最早起源于诗经?诗经中的月亮,把相思写到极致

    中秋节翻译,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最早起源于《诗经》所处的时代—就是春秋时期。那么,中秋节的时候,诗经里的人们在忙活什么呢? 诗经女孩带你一起走进《诗经》中的明月,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月亮寄托相思之情的。1、中秋最早起源于诗经?

    美文欣赏
  • 中秋节起源与传说习俗,你都知道吗?这些传说故事,需要告诉孩子

    中秋节,中秋节作为我国法定的传统节假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中秋节这天,人们终于能从劳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放松,还可以和家人团聚,在是一件多么幸福和享受的事情,对于中秋节大家又有多少的了解呢?“中秋”一词,最早出现、最早记录在《周礼》之中。

    美文欣赏
  • 中秋圆月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圆月,作者/芨芨草 【文为原创】 又是一年中秋到!俗话说:月怕十五,年怕中秋。中秋一到,似乎,离过年就不远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据说过中秋的风俗,起于唐朝,而兴于两宋。到明清的时候,已经和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并驾齐驱。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