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315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甚么叫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学:这个问题我也有。可是我读了王阳明的话,还是没有感觉到。王阳明说,我与万物同体,同体应该怎么理解?我怎么感觉不到?
程:古人讲天人合一,即我与天地万物同体,这是一种觉悟,是很大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在心上讲的,不是在外在的分别上讲的。我的生命存在,内在与外在一体,而内在是通的,外在是隔的。圣人从内在境界上讲,常人从外在分别上看,所以不能理解。
问王阳明的这个人,也是这个问题不明白,所以他才说:“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他认为,我的心与我的身体是同体的,这可以理解,但是我的身体与禽兽、草木可就隔得太远了,怎么能同体呢?
我们看王阳明怎么说。
王阳明说:“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注意他说的“感应之几”,什么是“感应之几”?就是在感应最深刻、最根本、最微妙处,要在这个地方有觉知,才能体会到我与万物一体。如果感觉很粗糙,当然就感应不到了。
那怎么才能感应到呢?王阳明指示说:“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就是要你不要看天地,不要看万物,而要看心。可是心向哪里看呢?心怎么能看得到呢?问话的人还有点悟性,他说:“尝闻人是天地的心。”这就从万物看到了人。
于是王阳明又问:“人又甚么叫做心?”这个人回答:“只是一个灵明。”这就从人看到了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线索:王阳明讲万物一体,是让人从万物看到人,再从人看到心,这是一条由外向内返观的道路。看到心之后,再从心上体会,于是就知道:“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
“充天塞地中间”,这是从我说的,也就是从心说的。而我的心因为有形体的间隔,于是就有了万物,我与万物就分离了。
学:我读这一条,还是不太明白。王阳明讲心,在别的地方叫“本体明觉”,在这个地方又说是“灵明”,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同吗?
程:对,“本体明觉”是讲心的,“灵明”也是讲心的,但是王阳明在这里换了一个说法,讲到了心的另一个层次。这个地方很微妙,正说明了王阳明的深度。
什么叫“灵明”?第一是灵,第二是明。这跟“本体明觉”不太一样。是有一个体,而这个体是有明觉的。你仔细体会一下,“灵明”没有定体,而“明觉”则定体了,是不是?所以“灵明”着重在灵,而“本体明觉”则着重在明。
学:“本体明觉”是偏向有,“灵明”是偏向无。心可以往两边偏,灵是往性上偏。中间是一个桥梁,那边一个桥往那边搭,这边一个桥往这边搭。
程:桥是什么呢?
学:桥就是过渡。心往相上偏的时候,就用“照”和“妄”来讲;往性上偏的时候,就用“灵明”来讲。
程:你说得对。但那个桥是什么?你还没有说出来。
学:我觉得中间是有个桥,但这个桥是什么,我还不知道。
程:王阳明在心的用上讲“本体明觉”,在心与万物一体相通上讲“灵明”。这里面的关键在那个桥,桥是什么?他这里有一句话——“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桥是什么?就是间隔我与万物的东西。间隔就是贯通,这是同一个东西。没有这个,什么都谈不上!
学:两边都有桥,这边有桥,那边也有桥。
程:就一个桥,没有两个桥,一桥通两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心,没有两个心。心在上面,所以两边都可以去,都可以通。
这个桥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身体,所以王阳明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
人的本来是一个灵明,这个灵明进入身体,就变成了心。心通过身体而向外用,就是往那边走,这就是“本体明觉”。心若不着于身体,往本来这边走,就叫“灵明”。灵就是性,性本来是灵的。我们这个灵为什么能明呢?还是因为有了形体。不入形体,这个灵也不明,至少不会像我们现在的心知这样明。
学:这么说,王阳明在这里讲的,已经超出六根的范畴了。
程:对,超出形体,就超出六根范畴了。王阳明讲的很朴实,也很简捷,但是他把六根内外的境界都讲到了,还讲到我与天地宇宙的境界。他把这些关系都透破了,所以才能讲得通。这些关系搞不清楚,路就走不通,他就讲不出这些话来。都是断头路,你怎么讲?讲什么都不对。
学:他说的鬼神,指的是什么?
程:心与万物一体,则我心之外,都属于物,鬼神就是万物中的一物。鬼神就是别的灵明。我是灵明,他也是灵明。我有身体的时候,从六根看到的万物,与我都是分开的,因为我的身体跟他们是分开的;但是离开了身体,不着在六根上,在灵明上体会,万物跟我就是一体的。
怎么证明我跟万物是一体的呢?王阳明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这就是在说我与万物一体。如果你没有我与万物一体的体会,就讲不出这番话来。
怎么才能得到这样的体会呢?就要先从形体的桥上跨过来,你没有跨过来,还在那边,还在用身体的六根看万物,当然就不能理解王阳明讲的话,因为你没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跨过来,全在于我,我若是自觉了,由六根之见回到本体明觉,再由此而返归于灵明,你就体会到了。所以王阳明说:“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所以是否得到一体的感觉,是由我主宰的。我若归于灵明,与万有就通了,“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但是问的这个人不在这个境界,所以他才会疑惑,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他是在分别中问的,不是在一体中问的,他没有从桥上渡过来,还在用六根看万物,所以我与万物是断开的。他在讲万物的时候,已经把我给丢了,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这一切,是不能离开我的,是不能没有灵明的。没有灵明,你还疑惑什么?你还问什么?你还讲什么“没了我的灵明”?你的灵明不是明明就在吗?
王阳明说得明白,他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就是告诉他,一切问题,都是有心之说,心没有了,灵明不在了,哪里还有万物呢?你还能说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与万物一体,所以灵明在,万物就在;灵明无,万物就无,怎么能分开来讲呢?
学:其他的灵明也可以这么说吧?所有的灵明都应该是一样的。
程:当然了,都是一体的。海里有无数的浪花,但同属于一片大海,怎么能不是一体呢?每一点浪花就是一个灵明,也是万物之一,而整个大海就是宇宙,一切都在里面,都是一体的。
学:灵明像浪花一样,升起来了,然后又落回去了。
程:对,有了桥就出来了,没有桥就回去了。桥就是中间转变的条件,海水通过桥成为分别的浪花,桥一撤,浪花就又回归于大海。我的这个说法,是形像化的比喻,便于大家理解这件事,也便于理解王阳明。由此可见,王阳明的体会确实很深。王阳明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在说:当我不看存在的时候,我与万物一体,但是我看不见,不知分别,什么也不知道,因此一体对我也没有意义。而我看存在的时候,我就与万物分开了,这个一体关系也就呈现了,可这个时候我与万物是分开的。而我能否看万物的条件,就是我有没有身体,这就是那个桥梁。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人的这个灵明,“只为形体自间隔了”。间隔了才能看见万物,才能知道一体;而没有间隔,看不见万物,则在一体之中,却不知道一体。
所以我与万物一体,一是要悟到,二是要体会到。悟到,就是当你看到万物时,我已经与万物分别了,这时要悟到我与万物一体;另一方面,当我体会到自己用六根在看万物时,就要再向深处体会,体会不用六根去看,不落于有形的间隔,那你就会有不同以往的特殊体会了。如果只在已经间隔了的分别中看,是很难明白我与万物一体的。
王阳明讲的这个道理,明明白白,无所隐瞒,可是问的人还是不懂,还有疑惑。原因就在于,他只在分别中看万物,没有王阳明所说的体会。如果你有体会,一听就懂,还问什么呢?
其实,真有悟性,一听也懂。你想想,我为什么能与万物分开呢?不就是因为我跟万物是一体的吗?如果不是一体,我根本就看不见它们。真分开了,怎么能看见它们呢?只有在一起,才能相见,这不是最简单的道理吗?所以看见是分别,同时也是一体。
学:我的本来是灵明,可以这样理解吗?我的灵明和你的一样吗?跟天地鬼神、跟万物的灵明一样吗?
程:是的,我就是灵明。但你的灵明是你的,我的灵明是我的,各是各的灵明,所以不一样。但是我的灵明和你的灵明是一体的。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不管分开没分开,都是一体的。但是分开了才能互相知道,没分开就互相不知道了。
我的灵明,与天地鬼神、跟万物的灵明,也是这个道理。本来是一体的,但是我在这个一体之中,我却不知道。我知道的时候,就分开了,但虽然分开了,却还是一体的,可是我却以为是分开的。所以我不知道的时候,虽然是一体的,但是没有意义。我知道的时候,见到的是分别,就以为是分开的,这就是常见。如果这个时候,你能悟到我与万物其实是一体的,这个人就觉悟了,这个一体就有意义了。
学:即然是一体的,能把您的灵明给我点儿吗?
程:给不了,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我还想要你的灵明呢,你也不给我啊。想给也给不了,没法给。
学:不是说是一体的吗?
程:是一体的,可是一说你我,一说给,就已经分开了。分开了就间隔了,间隔是隔断,隔断了怎么给?如果没有间隔,也就没有分别,那就真的在一体之中了,即然已经一体了,不分你和我了,还给什么呢?
同一个大海生出许多浪花,分成浪花之后,就各是各的灵明,合了就不是那个灵明了,所以我不能给你,你不能给我。但是如果回归于大海,浪花就不再是浪花了,灵明也不再是浪花的灵明,此时没有你我,也就不用谁给谁了。
学:灵明是怎么来的呢,是怎么有知的呢?
程: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见有谁解决了。在这里我就不讲了,我们还是解决如何理解《传习录》的问题。一体和分别,这是一个关键,希望大家能搞通。
王阳明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由分别到一体。至于一体是怎么生出分别来的?这是另一个问题,就更深了,自古就不见有人解决。宗教式的解决,都是讲故事,比如上帝造人之类,与智慧认知无关,不在讲学的范畴之内。
一体怎么生分别,大家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我写的《真性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老师说,“灵明”和“本体明觉”是两个不同的层次,那么“充塞天地之间只是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这里说的“充塞天地”怎么理解?“本体明觉”又在哪呢?
程:“灵明”是我们的本来。这个灵明有了身体,就成为“本体明觉”了。所以我们的心就是本体明觉。但心是要有身体的,没有身哪有心呢?可是心的本来是一点灵明,否则怎么会成为心呢?
灵明本来无形,所以灵明与天地万物一体时,也不见天地万物,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只是当灵明有了身体,成为一个心,由此看万物,跟万物就分别了,你是你,我是我,看起来就不是一体了。但如果你明白了,就知道其实还是一体的,因为本来没有分别,看起来才有分别。而看起来有分别,是因为我有了身体。
王阳明说:“充塞天地之间只是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他说得很清楚。灵明本来无形,所以是“充塞天地之间”的,因为没有与天地分别;但是进到身体里就变小了,变成了一个可以向外看的心,而且看什么好像都比我大,天地比我大,万物比我大。
学:看得挺泄气。
程:其实你也不小,谁让你落在身体里了?所以大家不要自暴自弃。
如果你掉在杯子里,你就杯子那么大;如果你掉在芝麻里,你就芝麻那么大;你掉在针尖上,你就针尖那么大。
佛就敢说我顶天立地,他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他就知道到自己本来“充塞天地之间”。王阳明也一样,也感受到了,不然他不会说出“充塞天地之只是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这不是谁都能说出来的话,这跟佛说的境界是一样的。
王阳明已经知道,我的本来充塞天地之间,无量广大。现在虽然是小一点儿,但是我的志向可以很伟大。每个人的心,能量是很强的,虽然来到这个境界变小了,但是你在这个境界里可以做很大的事情。这就要看你的志向了。
像王阳明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大志呢?因为他知道,我本来就很大,所以不甘于做小,不甘于堕落。做圣人就是做大人,做一个最大的人。
学:宇宙存在这么久了,地球也存在这么久了,灵明怎么就蹦到人的身体里面了呢?
程:没有身体,灵明待在哪呢?
学:它可以蹦到别的身体啊!
程:蹦到哪里都是身体。
学:人是怎么生出来的?
程:就是从一点灵明生出来的。没有灵明,就不会有躯体,躯体是为了承载灵明的。你不要觉得委屈,你的身体够条件承载你的灵明,你的灵明才会蹦到这个身体上来。
蚂蚁没有人的大脑,让你去一个蚂蚁身上,你肯定不干。蚂蚁的灵明想要来到人的身体,他也不够条件,他支配不了人体的大脑。所以灵明与载体是匹配的,正合适。如果你的灵明程度又提高了,你就可以去更好的载体了。那个载体是什么,现在还不知道。但即然灵与体是要匹配的,更高的灵明就应该有更好的载体。
王阳明有个故事挺有意思,据说他生前是个和尚。这个和尚临死前给自己挂了一个牌子,说他转世将是“王守仁”。王阳明后来打开了一个山洞,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可见那个和尚的身体不怎么样,但修炼还不错,灵性提高了,于是就来到王守仁这个身体上了。这个身体比原来那个和尚的身体条件要好些,所以他才能龙场悟道,大有作为。这个说的是故事,你们可别当真。
作者程东:现代心学创立者。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潭柘书院大先生。出版《真性论》《明心讲谈》《觉自在》《金刚经谛鉴》《坛经谛义》《心经揭谛》《传习录精讲》《解老子第一章》等专著。
现代心学:是立心为学、认识自己的学问。我是真实存在,我的存在是可以认识的。现代心学是一门新学,通过理解与实证的方式,开启心门,把握规律,悟证本来,解决自我认知与存在的问题,从而破解大惑,真正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