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在之前我们就聊到,老子强调的就是一个稳重的为人处世方式。
一个人焦躁的时候是难以成大事的,而且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所做的决定基本上都是错的,这是我们年轻人,或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个事情。
养成一种习惯,在更多的时候,用一种安静娴雅的状态去面对生活,不骄不躁,才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事情。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老子在《道德经》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可以轻视自己而重制天下呢?轻浮失去自身,躁动失去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静为躁君这一章中,举出了很有矛盾的两个现象,轻重和动静。老子使用的是一种辩证的思想方法,他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矛盾的对象。
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轻是由重决定的,如果只是避重就轻,就会失去根本。所以有了重轻才能得以维系。
老子认为当时的统治者过着纵欲的奢侈生活,他们狂妄自大,焦躁。在老子看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是慎重而又静逸的,而不是轻浮焦躁,一个领导者应该以治理大事为重。
老子认为,当一个人真正悟懂道的时候,成为一个圣人。这样的人每天在做事的时候,都是一定慎重的一个状态。那么如果作为我们平常的一个人来说,很多人觉得自己怎么可能成为圣人,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圣人的心态来生活,比如说,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是否可以做到不用自己的情绪来主导自己的思想。
平时我在身边的时候,经常跟身边的人说我说:大部分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的决定都是错误的,而大部分人的情绪都会主导自己的思想,更会误导了一个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一件事情的本身,他并没有对错,或者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由于一个人思想的误导,一个人情绪的误导,总认为这件事情比想象的更加严重。这样就是脱离了事物本身的一个本质,在这样的一种情绪之下,因为情绪所产生的决定,就是错误的。
我们打一个比方,一个小孩儿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本来作为一个孩子来说这个错误的事情是无足轻重,甚至是自己无意而为之的。但是作为父母就把这件事情想得非常的深远,认为孩子做了这件事情,或许以后会误入歧途。
父母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想让孩子变得更好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本来孩子只是无意的一个过失,被父母情绪上的一个过分夸大,而导致这个事情更为严重。父母认为这个孩子照这样下去,会越来越坏。这个父母越想越生气,越想越生气,于是特别的激动拿起一个棍棒,把孩子狂揍了一顿。打完之后才发现,因为自己下手过重,而导致这个孩子产生了很不好的结果。
这个就是一个情绪主导事实的一个过程,我们并不是说不要教导孩子,孩子犯错当然要教导。如果说事实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完全是由于自己的情绪夸大的事情本身。
那这个想法就真的没有必要了,我们也应该思考自己是否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而导致自己犯过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