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鱼
说起泉州洛阳桥
牵动了千千万万过往行人的情感
不得不对蔡襄产生敬仰之情
这项巨大的建筑工程
被历代人们竞相歌颂、赞美
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
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
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二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很有特色,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为了使桥墩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砺房”的方法,来联结胶固石块。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当时,大桥建成后,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守护。
沿桥北行,快至中亭岛,看到几颗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有几个过往的行人在休息。
泉州濒临海边,夏季台风频发,掀起巨浪对洛阳桥产生巨大的破坏,明万历年间特在桥中增建的镇风塔,以求平安无事。
西川甘雨在洛阳桥中亭岛。相传明嘉靖年间,泉州大旱,知府方克听说洛阳江神灵应,步行前来祈雨,一时困倦倚石而眠。梦见神人捎话,可向似"七"字乞求甘雨,果然下起大雨。后见树叶有"西川"二字,明白雨神确是移西川之雨,解泉州之旱,便向皇上奏明此事,将西川改为四川,以免日后有事。后人为纪念此事,遂在祈雨处建亭,并刻"西川甘雨"碑竖于亭中,后来成为历代祈雨处。
桥的两侧生机勃勃,栽种一大片红树林,红树林高矮大小参差不齐,形成一波一波碧浪,令观赏者心旷神怡。
捕捉到一飞机从湛蓝的天空划过
这雄伟的飞机,不就像翱翔的鸟儿吗?
一旁落款的“巳亥岁”,便是1059年,正是洛阳桥建造完成的那一年。月光菩萨头像在四方形塔身的西面。塔身的南北两面刻佛教偈语,东面为梵文。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刹顶。
关于洛阳桥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被大家广为流传的是下面这个传说。
相传10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村古渡,名叫“万安渡”。这里水深浪急,过往船只每遇狂风则樯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无数渡客葬身鱼腹……
有一天,渡船离岸驶近江心,妖怪浮出水面,顿时狂风呼啸,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险,突然从空中传来连声呼喊:“蔡大人过江,休得无礼!”龟蛇怪闻声慌忙遁逃。霎时风平浪静,渡船安然抵岸。当时船上有一位莆田的孕妇,丈夫姓蔡,她暗自许愿:将来孩子如能成器,定叫他在洛阳江上修建一座大桥。那妇人回乡后生了个男孩,取名蔡襄。
蔡襄聪明博学,18岁高中状元。他从小受母亲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当上泉州太守后,蔡襄立即筹划建桥,惠安峰尾卢厝人卢锡主持建造,花费6年多时间终于建成洛阳桥。
洛阳桥建成后,“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向来行人视为危途的洛阳江,自是一桥飞架,南北畅通,行人凌波而过,如履康庄。它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桥北端的三里洛阳古街,横穿洛阳古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晋江地区最繁华的四大古镇之一,也是福厦交通必经之路。
一个城镇,在经过历史的车轮碾压后,总会矗立着一些老字号。我们沿街看到一些打铁、修理钟表的老店。这些老店在城市发展的记忆里,是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在一家老店门口看到的,同事说了风车。请教了店主,原来这叫“七娘轿”,闽南“七娘妈”烧的。同在惠安,但有些习俗还是有所差异。
虽然没有找到“摸奶巷”,但在洛阳古街有很多这样的小巷,小巷在流逝的岁月里发酵,让一种怀旧越来越清晰,开始走进怀古的历史。
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
每一条街更承载一段历史
洛阳古桥古街
是生活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用它千百年的身躯
连接此岸和彼岸
更是连接着历史与未来